“素质教育”是中国语境下提出的特殊概念,主要是针对国内“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提出来的教育理念。严格意义上,在国外找不到“素质教育”这个词的对应翻译,有些学者甚至建议在国际交流中将“素质教育”直接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以前因此闹出过笑话,中国学者和德国学者举行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中国学者这边谈的是“素质教育”,可是德国学者那边谈的都是“教育质量”,可见是翻译出了问题。
应试教育是指过于机械性的、单调性的、记忆性的学习,而素质教育是指更加全面的能力培养,除了掌握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因为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都很重视全面发展,所以最初国内素质教育就是向西方看齐。这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确实存在一些误读,误以为西方教育中的学习很轻松。事实是西方在培养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上并没有出现危机,也没有明显的人才断层。如果他们的教育真那么轻松的话,这些高端人才不会源源不断地被培养出来。
在升学方式上,中西教育存在差异,中国是用“比较”来选学生,而西方用“标准”。所谓“标准”,就是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大家就都可以进入这个学校就读。而所谓“比较”,零和色彩重,分数线是浮动的,竞争人多,分数线就高,导致我们的竞争压力一层一层地传输到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幼儿园。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对西方教育的臆想,认为西方教育是轻松的。
跟国内相比,西方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逐渐加压。我对德国比较熟悉,他们幼儿园阶段就是自由玩耍,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压力不断增强,考试要求也不断提高。高中文理科要兼修,还要至少掌握两门外语,大学入学考试也很严格;进入大学后学业要求变得更高更难,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压力逐渐上升,毕业淘汰率很高。
而中国是过多集中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相较而言,递增性的压力更科学一些,孩子的心理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提高,顺应这种趋势去安排孩子的学习,当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在孩子太小就承受过多压力、在该承受压力的年纪又没有一定的压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西方教育之所以被认为“很轻松”,还有一个原因是,在西方教育环境下,孩子的内在兴趣驱动更强。他们从小就受到尊重,很会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在择校、选课上有一定自主权。因此很多西方国家的学生非常清楚自己的喜好,做的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一些项目调研、实践项目时,即便面临很大压力,也会乐在其中。他们是为兴趣而学,为自己而学,不是为了竞争过别人而学。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国内去学习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我们教育界不怎么谈“素质教育”了,更多谈的是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各种关键能力,每种能力又细化为不同的指标和维度。国内教育界近几年也在改革,引入综合实践课程,来着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前应试教育考察的标准相对单一,现在对学生是更全面的考核,应对起来面临的挑战也更高更复杂。
(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本文由《环球时报》记者毕方圆采访整理)
* 本文刊登于《环球时报》教育·留学版,2018年05月14日,标题是:《西方教育看上去“很轻松”,为什么?》。微信版转载自公众号:GT东学西读。想阅读该版其他文章,请点击链接:被“神化”的西方素质教育
资料来源: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德国研究者,2018年5月15日
https://mp.weixin.qq.com/s/ek3M5mNaR2_MWSKpSp87EQ?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