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别区域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6浏览次数:190

2021117日,“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别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线上)成功举行。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国别区域研究,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外交战略、国家和地方的对外开放实践提供智力支撑,是当前国别区域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广大同仁集思广益,统筹规划,共谋发展。在此背景下,我校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编辑部联合《国际展望》编辑部、《国际观察》编辑部、《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和《俄罗斯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了本次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海报


本次会议设置了大会发言环节以及“国别区域研究学科建设与咨政服务”“国别区域研究理论建构与方法创新”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三个分论坛。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主持。我校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致开幕辞,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原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公使衔参赞李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


我校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致辞


我校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和帮助同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针对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别区域研究的使命,他指出,国别区域研究应当坚持明确的政治导向,服务于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对外开放实践,实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其后,吕培明介绍了同济大学文科发展布局、同济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动态以及国别区域研究基地建设的举措与成效,并期待此次会议能够为推动我国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纵深发展贡献专业智慧和创新源泉。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致辞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对研讨会的举行表示衷心祝贺,对同济大学校领导给予国别与区域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随后,罗林对我国现阶段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国别区域研究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实现研究对象的全覆盖,正在经历逐步学科化的过程。罗林表示,国别与区域研究在我国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其直接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的开放发展大局,“为国调研守初心,以文辅政担使命”,相信在各高校的鼎力支持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引领带动下,高校国别与区域研究在实践层面的一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进而为建设人才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知识和资源。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原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作主旨发言


随后,会议进入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原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我国的国别区域研究是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服务国家对外关系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何理解、处理国际认知和自我认知之差异,是我国国别区域研究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史明德指出,国别区域研究应当进行更多跨学科、科学性和系统性研究,在做好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贴近形势、现实,更符合国家政策的需要。为此,他建议,国别区域研究首先应当强化针对性、长远性、战略性,实现战略研究和策略应用相辅相成;其次,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务实求真。最后,史明德向此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公使衔参赞李南作主旨发言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公使衔参赞李南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当前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三大国际背景因素,一是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及其影响;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三是中美关系。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力量演变的加速器,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但是在百年变局和全球疫情的叠加之下,它又发生了一些趋势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化速度下降、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向、驱动力多元化以及从追求市场和效率到追求更多公平和安全的导向转变,此外,数据日益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关键因素。随后,李南对近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动态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中美关系的互动变化将成为推动国际关系变化的一条重要主线,而这也是搞好国别区域研究需要把握的背景主线。发言最后,李南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站稳立场,紧跟政策;二是要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三是要发扬斗争精神,激浊扬清;四是要积极思考,建言献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研究员以“中国走向全球大国和强国时期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使命和担当”为题作主旨发言,具体围绕“历史上三个时期的研究特点”“从建党百年到建国百年——30年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以及“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的建设性互动”等三个主题展开。从“站起来”时期的“建起来”,再到“富起来”时期的“多起来”,再到当前的“强起来”时期,杨洁勉认为,国别区域研究要做到“好起来”、“优起来”或者“领起来”、“引起来”——着重强化研究的前沿性、引领性、主动性和系统性。对于今后国别区域研究的发展,杨洁勉表示,需主要解决目前三组不平衡的关系,即地域研究多于领域研究、专题研究多于综合研究、对策研究多于战略研究。因此,在未来,深化综合发展将是国别区域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德国研究需要放在欧洲一体化的视角下进行。针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格局,他强调,需要从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转变为融合发展的模式;选题方面,要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研究视角方面,要更加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此外,在重大决策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决策者、决策制度、对象国政党及政治力量消长、社会思潮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此外,冯仲平指出,智库研究应当体现出现实性、储备性和前瞻性,同时要形成合力,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作主旨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以“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从学术与时代的关系、学者与社会及国家的关系入手,指出,学术研究应主动融入服务国家的战略过程中,实现学科、学术的创新发展;针对人才培养,刘鸿武指出,选才、育才和练才要坚持“三个面向”、围绕“三心”——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围绕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和老百姓关心。在对国别区域学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刘鸿武介绍了非洲学的内涵以及建设路径。谈及国别区域研究的学科交叉路径,刘鸿武认为,历史学、地理学和语言学构成了国别区域研究的学科基础,同时需要政治学、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支撑。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要从书本到书本、概念到概念的研究走向生活的大地,走向所有知识产生的特定区域上去创立中国区域国别之学的、新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概念。发言最后,刘鸿武针对学科互动、人才培养、智库运营与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八项建议。


在当日下午的三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国别区域研究在学科建设与咨政服务、理论建构与方法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存在问题及其解决路径以及当前特定区域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会议闭幕式环节,我校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对分论坛研讨进行了总结。最后,郑春荣代表主办方向莅临本次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会议协办方表示感谢。他表示,期待在凝聚此次会议成果的基础上,与学界同仁继续保持交流、沟通,共同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别区域研究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