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给跨境人员往来造成不便的背景下,对话交流与合作愈发显得重要而宝贵。”12月21日,在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举办的“对话德国”活动上,中国驻德大使吴恳的一番话引起大家共鸣。
“习近平主席在同德方领导人会晤时多次强调指出,互利共赢是中德关系应该牢牢把握的主基调,也是中德合作的最突出特质。面对疫情严重冲击,中德务实合作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双边经贸合作保持逆势增长,今年前三季度的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近30%,中国有望连续第六年保持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两国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广泛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取得丰硕成果。地方合作一直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江苏省与德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双方交流合作不仅成就了彼此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也为中德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做出重要贡献,成为双边关系稳步发展的缩影。”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变局时代,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给跨境人员往来造成不便的背景下,对话交流与合作就愈发显得重要而宝贵。变化虽然容易让人在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时产生不适应甚至焦虑感,但同时也孕育着新机遇,只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就能迎来新的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明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发展面临新的契机。期待两国地方省州坚持把握机遇找准合作新定位,加强对接开创合作新局面,突出特色拓展合作新渠道,面向未来积蓄合作新力量,在庆祝建交50周年框架下共同为增进两国人民互信和友谊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中德关系取得新发展。”
此次活动以“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为主题,中德两国嘉宾围绕双向投资、新能源、职业教育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
七成德资会员企业计划增加投资
“江苏与德国的深入合作,不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扩大开放注入了强大活力,也为中德、中欧务实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德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说。
德国驻沪总领事贺德满2021年7月刚刚到任,但是长期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工作的经历,让他对双方合作早已有了深入了解。“常州约有200家德资企业,而整个江苏约有1200家。在我们看来,江苏拥有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佳秘诀: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营商环境,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为私营企业带来了活力,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江苏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了。”
德国工商大会大中华区政府事务高级总监王晓丹说:“尽管我们的2000多家会员企业面临着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但据最新调查,70%的德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投资。”
对话,是为了更好地牵手。活动开幕式上,举行了多场合作项目揭牌及签约仪式,发布了一系列合作成果。比如,教育文化方面,德国手工业行会中德江苏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基地在常州揭牌;创新产业方面,中航锂电与迪索工程欧洲管理咨询公司签订赴德投资锂电池生产项目等。
双向投资筑就共赢发展基石
紧密的合作机制和经贸关系筑就共赢发展的基石,也是疫情期间双方合作保持韧性的先决条件。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德国大中型企业都与中国市场相关。仅巴符州就有200多家企业在江苏投资,其中既有博世、瓦克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而巴符州也吸引了160多家中国企业落户。”巴符州经济部长霍夫迈斯特—克劳特用两个数据表明双向投资态势的蒸蒸日上。
江苏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着外商前来投资,而他们也带来了优质资源,6年5次在常州增资的蒂森克虏伯集团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今年3月,总投资1250万欧元的高端车用减振器制造项目落户常州,明年投产后可年产77万套电子可调减振器系统,蒂森克虏伯动力部件(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瑞安表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是中德企业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客户事业群总经理李佳介绍,作为一家专注于电池技术研发及生产的高科技企业,蜂巢能源已获得25家国内外主流厂商的订单。“蜂巢能源在德国萨尔州设有两个工厂,总投资20亿欧元,预计到2030年累计税收将达2亿至3亿欧元,给当地带来近2000个就业岗位。此外,公司还将引入上下游合作伙伴,搭建区域内绿色生态体系,带动本土产业共同发展。”
“疫情让我们看到,中国与欧洲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国际合作和共赢发展是多么重要。随着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加剧,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霍夫迈斯特—克劳特说。
职业教育为智造积蓄新力量
面向未来,苏德合作需要积蓄合作新力量。在“职业教育合作路径与探索”主题对话中,与会代表认为,双方可通过职教联盟整合高校、企业、商会等优势资源,为智造未来积蓄新动能。
早在2012年10月,江苏省和巴符州就明确,以常州科教城为载体,将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推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2020年,江苏—德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启动建设,目前已有20多所院校与德国商协会、教育集团和企业开展合作。
“学生入学即入职,由企业选为学徒,进行协议培养和职业技术资格认证,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同频发展。”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霄飞对这一模式表示赞许。
扬子石化—巴斯夫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黄仙蒂从企业用工角度阐释了自己的看法。“随着公司项目的扩展和不少员工即将退休,我们正面临‘用工荒’‘技工荒’,2025年之前需填充500个职位,其中80%是运营和技术人员。让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就来实习,是弥补技能人才短缺的好办法。”
目前,双元制职业培训已逐步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数以万计的学生接受了相关培训,在华德企也由此拥有充沛的人力资源。
2007年6月,德国工商大会在中国设立第一家跨企业联合培训中心——中德培训中心。毕业5年以上的480多名学徒中,成长为技术主管和部门经理的比例高达65%。
2018年4月,德国海外商会联盟与太仓德资企业现场管理培训中心共同启动机电工业大师培训,招收的19名学员于2020年1月顺利毕业,目前大部分已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部分学员还获得中级职称。
“期待在政府、企业和媒体支持下,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德国海外商会联盟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副总监陈晓荣说。
资料来源:1,中国驻德国大使馆,2012年12月23日
2,中国江苏网,2021年12月22日,作者:卫鑫张宇熠孙庆史迎,责编:王娣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