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昨天起,“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展览在刘海粟美术馆向公众开放。中国艺术家康青、高珊和周胤辰与德国艺术家葛星、文妮尔和温斯雅,以“慢闪”的模式融合行动绘画、雕塑装置、表演影像和草稿文献类的33组近百余件作品进行展出。
图说: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下同)
去年秋天,刘海粟美术馆和德国的柏HAUNT艺术空间,联合开展了一场名为“间有小憩!快闪!”的公众体验。两个实时连线的镜头对准66个白色塑料盒里罗列的植物、锡箔、纱布、瓷泥、透明皂、海绵等日常物品,不断地在公众的参与或者引导之下发生变化。此次刘海粟美术馆序厅的活动现场,66个盒子组合成为一个矩形。其中36个盒子里装入了艺术家精心选择的材料和工具,空余的30个盒子则开放给参与者随意创作,参与者可以改变盒子中的材料,并通过任意的工具改变材料的形态样貌,再组合成自己想要的“艺术品”。肥皂当底座的莲花盆栽、胶布粘合的马赛克瓷砖摆件、墨水染色的A4纸花朵等在摄影机的录制下,被同步传送到柏林HAUNT艺术空间的大屏幕上。
文妮尔以冥想状态画了60种手的姿态,并将画画的时长明确设定为1秒、1分和1小时。60种姿态源自艺术家的瞬间冲动,并由形态和结构组成常用字母表。疫情期间,高珊别出心裁地使用石墨,在家里的阳台上完成创作。她用蜡来包裹蕾丝布料,再以窗帘方式悬挂,使得透明和封闭、呼吸和窒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时间对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说,意味着什么?艺术实践通常在怎样的时刻启动?我们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感受时间的流逝?展览“间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时间表达”的标题逻辑,由一个短暂的停留时间切入,试图推动思考的齿轮。在两年的艺术交流和哲学探讨中,来自上海的杨俊蕾和来自柏林的戴伊芮以及策展人张婷持续地进行思想碰撞,赋予展览新的观测视角。
张婷表示,此次展览以时间为命题,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展开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实为一次不同寻常的兼具哲学思考和艺术实践的探索过程。
展览将持续到12月26日。(新民晚报记者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