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中德人文交流》
主编:董琦,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自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相互借鉴与经验共享,为收集展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于2018年底举办了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希望以摄影为手段,从不同角度为中德人文交流做出鲜活的注解与诠释,为历史留下珍贵的影像图志。
本书收入了此次摄影大赛的全部30件入围摄影作品,其中16件配有照片创作者撰写的小文。这些摄影作品题材广泛,视角多样,既有官方活动,也有民间交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友谊,甚或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摄影作品体现的人文交流领域也极为丰富,语言、文学、记忆、音乐、建筑、戏剧、留学、足球、武术,生活,涵盖了“中德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各个领域,其中融入了创作者对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解,记录了中德人文交流的一个个感人瞬间,也充分展现了中德人文交流的悠久历史和丰硕成果。
前言
自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文化、青年、媒体、体育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相互借鉴与经验共享,同时为收集展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于2018年年底举办了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我们希望以摄影为手段,从不同角度为中德人文交流做出鲜活的注解与诠释,为历史留下珍贵的影像图志。
2018年11月5日,“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作品征集启示在微信公众号“中德人文交流”上正式推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反响。两周内,组织方共收到来自中德两国近百位投稿者的271件摄影作品,经初选共有30件作品入围决赛。决赛由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两个环节组成,其中在“中德人文交流”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的网络投票收获选票近5万张。在专家评审环节,中心邀请了在同济大学参加“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的中德两国专家学者现场投票,并专门邀约中德两国相关领域的名人嘉宾和专业人士借助通信手段完成了最终评审。
2019年,摄影大赛中的优秀作品走向公众。30件入围作品于3-4月在同济大学各个校区的图书馆巡回展出,还在5月走进了青岛“中德人文交流论坛”和青岛九中。同期,微信公众号“中德人文交流”还特别策划了“光影中德”专辑,邀请获奖者撰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本书即是在此基础上增补扩充而成。
本书收入了此次摄影大赛的全部30件入围摄影作品,其中16件配有照片创作者撰写的小文。这些摄影作品题材广泛,视角多样,既有官方活动,也有民间交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友谊,甚或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摄影作品体现的人文交流领域也极为丰富,语言、文学、音乐、建筑、戏剧、留学、足球、武术等等,涵盖了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教育、文化、青年、媒体、体育等领域,其中融入了创作者对中德人文交流的理解,记录了中德人文交流的一个个感人瞬间,也充分展现了中德人文交流的悠久历史和丰硕成果。
同样,本书收入的16篇小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也都极为丰富多样。其中有对交流活动的官方介绍,有对中德人文交流历史的挖掘,有对中德人文交流精彩瞬间的细致描摹,有对跨国友谊和爱情的回忆和追寻,有行走于两国之间求学生活的成长记录,也有在两种文化相遇之际的个人思考和体验。从这些鲜活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而这些正是“人文交流”的根本所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纵观当今世界,国家之间越来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我们的世界也仍不断面对巨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和包容互鉴,而人文交流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此。中德两国虽相距遥远,但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德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启动后,人文交流作为中德交往三大支柱之一正式获得了与政治、经济交流同等的重要性。近年来,两国之间人文交流在各领域稳步向前,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在两国民众中也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相信随着中德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两国人民间必将进一步增进理解与包容。
衷心希望这本小册子能为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理解、促进民心相通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董琦
研究员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原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
2020年6月于同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