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政策在德国国家形象重建和塑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外文化政策在德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文化交流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断扩展,不仅包括对外语言文化交流,还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科研教育合作,以及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德国对外文化政策领域不断扩展,文化交流形式多种多样,逐渐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对外文化政策体系。具体来说,德国对外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些做法主要包括:德语对外传播;在海外建立德语学校;促进德国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国际合作,提升德国在文物遗产保护方面的知名度和话语权;开展丰富多彩的海外文化项目,宣传和推介德国文化等。
对外文化政策:实行“官民合作”模式
“政府搭台、机构唱戏”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治理“官民合作”模式的概括,德国外交部处于对外文化政策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负责文化外交战略与方针的制定,教研部、经济部、媒体与文化事务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密切配合,大量的文化中介机构和基金会在外交部的文化外交政策框架下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是德国外交文化政策的执行机构。这些文化外交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相互协作,形成了庞大的事务型机构体系。德国文化外交治理的这种“事权分离”模式,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意志和外交理念,又可发挥公民社会参与文化外交的积极作用。
德国外交部位于首都柏林的办公大楼 © bundesregierung.de
官民结合治理模式的优点在于,文化中介机构的非政府性使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有效避免目标国政府和社会对所谓“政治宣传工具”的担心,宣传内容更易被对象国政府和民众接受和认可。增强了文化外交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文化中介机构不仅拥有大量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而且拥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政策执行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高。文化中介机构成为政府的好助手,使文化外交的主管部门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外交战略制定和文化外交活动的协调上。
语言推广: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础和重点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起点,只有通晓一国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因此,德国把德语对外传播和推广作为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任务和文化传播的基础。据测算,德国联邦外交部对外文化预算中约40%的预算资金直接或间接用于德语对外传播项目。截至目前,世界各地学习德语的外国人总数达1540万人,其中欧洲地区学习德语的外国人总数达940万,占总数的61%。
2014年,现任德国总统、时任外长施泰因迈尔来到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一所歌德学院合作伙伴学校访问 © DPA MAURIZIO GAMBARINI
在语言推广方面,德国将青少年作为对外德语传播的重点对象。在巩固欧洲德语学习人群的同时,也不断加大在新兴国家推广德语的力度。为提升德语在欧盟官方语言中的地位,增强德国在欧盟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外交部“欧洲德语联盟”项目框架下,歌德学院每年面向欧盟高级官员和成员国部长级官员招收学员,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高质量德语学习课程,推动德语在欧盟机构中的使用。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强调“双通道”交流原则,避免“单通道”文化输入,一系列贴近生活、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方式,让德国的文化外交更具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注重工作的总结与效果评估
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制定发布《2000年对外文化政策纲领》,纲要明确了新时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任务以及基本原则,为21世纪德国文化外交政策话语确定了基调和方向。这些关于对外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延续至今,指导和影响着德国的对外文化实践,体现了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00年对外文化政策纲领》目录 © ifa.org
同时,德国外交部的对外文化年度报告制度在评估和促进对外文化外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了解,自德国外交部启动了对外文化政策年度报告发布机制,至今已发布19份对外文化政策年度报告。年度报告通过宏观层面的政策评估和微观层面的数据信息分析,对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随着德国主权国家地位的恢复,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德国的文化自信心逐渐增强,更加注重自身价值观的宣传,并将各类宣传纳入各类文化项目活动中。这种比较含蓄和易于被受众接纳的做法,体现了德国对外思想文化交流策略的高明之处。德国意识到全球化加深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德国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使文化外交工作交流的手段更加多元便捷。因此,在实践中,德国积极运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手段,扩大德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此外,德国在高层次的思想交流、学术讨论、跨文化对话中巧妙而积极地注入价值观讨论并在其中扮演积极角色,甚至发挥主导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25日,作者 李罡
http://epaper.ccdy.cn/html/2018-07/25/content_237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