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二德缘 | 繁忙学业的一抹明亮——赴德交流记

发布时间:2018-08-02浏览次数:349

编者按

作为上海独具特色的一所重点高中,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对于许多人来说毫不陌生,特别是学校自2009年开设DSD德语国际理工实验班,多年来培育了许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子,毕业生就读于德国各个著名的高等学府。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习德语,也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项目和活动体验德国社会与文化。“中德人文交流”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曹二德缘”,通过多种视角展现这所学校的国际情怀和精彩纷呈的德语学习。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所特色高中,汲取校园文化生活的点点滴滴。往期回顾:德国假期VS中国假期,各有千秋!


作者简介


王逸维,2014-2017年就读于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毕业后留学德国,就读于亚琛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拥有四年德语学习经历及多次德国交换学习经历。平日里爱好锻炼厨艺,小提琴演奏取得业余十级水平证书。

中国来访的所有人与伯乐高中的中文老师和校领导在校前草坪上的一张合照,一周的学习生活给所有人带来了非常多的欢乐与收获。

高三上学期的十一长假,我有幸与其他十几位同学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来到了位于德国埃森市的伯乐高级文理中学,度过了难忘的一周。该校是全德教授中文的中学中最优的几所之一,彭丽媛女士曾于2014年到访交流,而我的高中也在同年与其签约成为合作伙伴,两年后进行了第一次交流活动,也就是我此次埃森之行。然而以上种种都是在飞机上带队老师所告诉我们的,听完后我们也不过对其有了个大概的印象,更多的还是好奇,期待,与些许的紧张。

初下车站,见到住家母亲后的我略显拘谨,本流利的德语也有些支支吾吾,不过短时间的交流后便自若了许多。

在法兰克福下了飞机后,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火车才抵达埃森,时值十月,上海还残留着些许夏日的燥热,德国却已十分凉爽。伯乐中学的中文老师,也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之一,已在火车站等着我们,同样等待着的还有我们各自的住家,由于来的人比住家多,我便很巧的和另一位同学住在同一家中。随着一家家的名字报出来,我们也见到了我们的住家母亲。起初我还有些疑惑,别的住家学生都来了,为何我们来的只有住家母亲一人,后来在车上与母亲的闲聊中才得知,原来住家父亲,Simon(我的住家)以及弟弟三人正在外旅游,要到今日下午才回来(抵达当天是周日)。

中文老师正在给学生配对之前安排好的住家,大家在焦急的等待中也在偷偷观察、猜测着。

约莫十来分钟的车程后,我们到达了住家中——一栋独栋三层别墅,一个花园,一个地下室以及一个车库。到顶楼放好行李后,我们大致参观了一下房子,便到了午饭时间,住家母亲很热情地准备了烤架及各种肉类和蔬菜,接着三人便在花园中享用了一顿美妙的午饭。饭后,住家母亲提出带我们去玩高尔夫,并顺便参观一下这个小镇,我一开始还惊讶这里难道还有高尔夫球场,到了后才发现是一个小型的室内高尔夫,由多个关卡组成,这也是德国青少年日常娱乐方式之一。

玩了将近一下午后我们回到了家,住家母亲要开始准备晚餐,我和另一位同学便借了自行车去外面兜风,别墅的后面是一片田野,过了田野便是一片森林,我们沿着小路骑车到了森林边缘便把车停好,进入了森林。不得不说这里的居住环境和国内是完全不同的,田埂上可以看到许多的作物,森林里也不时有松鼠出现在你的面前,我也曾去过国内的农村,可是和这里的感觉是完全两样的。

大约六点左右我们回到了住家,德国人的开饭时间比国内要晚很多,晚饭甚至有时到八点再开始,我们到家没多久,Simon、Leanda(弟弟)和住家父亲也回来了,而后便是热情的拥抱、欢迎、介绍等等。我们也逐渐了解了一些住家的基本情况:Simon换成中国的学制的话在读初二,且掌握五国语言,明年即将学习中文。Leanda小学二年级;他们的父亲是当地教堂的神职人员,母亲在当地电力公司工作。

饭后时间也已不早,时差影响下的我们也早已疲乏,打了招呼后便上了楼洗漱睡觉了。虽然疲倦,但心中却是十分兴奋,且对明天的学校充满了期待。

第一节中文课课后,德国同学们都留在教室中与我们交谈,有的询问中文问题,也有的是单纯谈论一些朋友之间的话题,大家都认识了新的朋友。

第二天清早,在一顿纯德式的早餐后,我们便出发去了Simon的学校进行参观,中文老师负责带领我们,而各个住家去上各自的课。参观了各个课堂、教室以及一些教学设施后我们跟着中文老师一起去给德国人上中文课,课堂十分有趣,德国的同学们对于我们这些陌生的客人感到十分好奇,老师要求他们与我们用纯中文交流,然而这事实上对他们来说有点太过困难,所以我们也会偷偷地用德文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过尽管如此,他们的中文水平也已十分出色,而上课的内容和我传统印象中的语言课并不一样,老师提出了一个话题与许多问题,让同学自由思考自由回答,这节课的话题是手机,而问题也是从易到难,比如你用手机干什么,或智能手机的影响等等。这种不同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会自发去思考、回答和提问,语言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提高了。

上完中文课后我们便是自由活动时间,可以任意旁听这里的课,也可以离开学校去埃森的市中心转转。我留下和Simon一起上了一节初中部的数学课和英语课,虽然上课的内容我都已经掌握,但全德语的教学我还没有体验过,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从第二天起我便不再去初中部上课,转而去到高中部,上一些更难的课程,一周的时间我把能上的所有的科目都上了一遍,其中艺术、生物和哲学对于我来说还是太难,其中有太多的专业名词,而数学、物理、地理、化学我基本能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听懂,其中数学课我更是把高二高三这周所有的课都上了,以至于数学老师都认识了我,并在最后送了我一套当地的数学教材。物理课后,我和认识的一名同学一起去参加物理的兴趣小组,令我没想到的是高二的学生竟已开始研究量子力学内容,而我也只能听个一知半解。

另一节中文课后大家在和刚认识的朋友交流,最后面的那位金发同学便是我认识的DJ朋友,而我结识他的起因只是因为我认出了他所戴的耳机型号是一个我也非常喜欢的小众品牌。

上课之余,我也认识了许多的德国朋友,有一个高三的学生和我有着相同的爱好,见面没几句我们便成了极好的哥们,他还邀请我去了他的家参观他的音响设备,而他平常夜里会去夜店或者派对上兼职DJ,这对于一个国内的高三学生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我与我的朋友正在认真学习中文,“板书”写满了一张草稿纸,这个金发小哥虽然兼职DJ,但在学校里却是个学霸,毕业后听说去了中国某所大学读书,不知道他在那里是否还在兼职呢。

除他之外,还有学习成绩太好以至于不能被分到一个班防止竞争的双胞胎兄弟,长得非常霸气的学生会会长,每天戴假发穿lolita裙子上学的女生等等各种有意思的人。接触他们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德国的学生无疑比中国的学生自由了很多,而这种自由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更加成熟,Simon对于将来的职业规划是从事语言或音乐有关的职业,而同样问一个国内的初二学生对于将来的职业规划,我想很少有人能讲出肯定的答案。

这张照片是在我们的结业仪式之后,老师为我、住家父亲、Simon、和我同住的安同学四人拍的一张合照,由于之前的结业仪式,我与安同学都穿着学校西服和衬衫。


离别前车站上老师给我们一家以及吕同学一家拍了一张合照,不难看出安同学所穿皮夹克与Simon的一样,这是因为Simon怕安同学太冷,将自己穿不下的一件旧皮夹克送给了安同学,留作纪念。

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而德国的生活也只不过是繁忙的学业中的一抹明亮,回了国后我又沉浸于高三的学习中,但这一周的经历令人难忘,也成为我赴德深造的一大动力。

再见,埃森。

-

此次交流活动也吸引了当地媒体的关注:2016年10月5日,德国《西部日报》在“埃森市”版面刊文,对曹二学子此次交流活动进行了回顾。以下为报道原文与汉语译文(王逸维 译):




中国高中生的“德国日”

来自上海合作学校的学生首次拜访伯乐高级中学,并在巧克力酱和马里奥赛车的伴随中了解在德国的生活。

用来迎接学生们的是一种包在彩色糖纸中的奶糖——大白兔。“中国的所有孩子都认得这糖。”伯乐高级中学的中文老师,张云刚解释道。对于这十三位来自上海的交换生,这奶甜味或许能在异国他乡中给他们一些故乡的温暖。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会与一同到来的五位老师一起,在埃森经历八天的德式学校生活。

17岁的交换生Timo在校长Petra给他颁发参与证书时回答道,“非常感谢你们给我带来的这段美好经历。”Timo的真名并不是T-i-m-o四个字母,他叫王逸维,Timo是他的德语老师王韵帮他所取的。“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自己取了一个德语名,这样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德式体验。”王韵说道。而这个名字相较于起他的中文名来说,也给他的接待家庭带来了不小的便利。14岁的Simon在描述他与两位交换生一起渡过的一周时充满着热情,“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他这样总结道。

早餐的巧克力酱和面包

中德学生之间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语言,纸牌游戏和Wii上的“马里奥赛车”成为了他们放学后的娱乐项目。而接待家庭的父母起初非常担心中国学生饮食习惯上的问题,“我有着上千个问题想问他们呢。”住家父亲打趣道。中文教师张云刚在之前其实已经通过email告诉了住家们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中国人一天三顿都吃热的食物,中国人更多在晚上洗澡而并非早晨等。然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中国学生都非常礼貌大方”,住家父亲是这样评价的。早晨的面包和巧克力酱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语言方面,Simon这样回忆道“一开始我跟他们俩说英语,但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他们的德语都非常好。”王逸维和其他来自中国的学生们已经持续两年,每周十个课时的德语学习,而他们的理想,是高考之后能来德国大学继续深造。志在机械制造专业的周文祺,在伯乐高级中学尝试了数学和物理的课程,他认为这里的课程并不比中国的容易,而这里的课堂规模非常小,不像中国学校有那么多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也必须穿制服上学,虽然在这里对于周文祺并没有这个必要,但他还是穿上了正装。

刀叉替代了筷子

“这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仅此而已”,周文祺平静地说道,在周末时他的住家想买一份礼物送给周文祺,“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很擅长使用刀叉”13岁的Joshua Hähnel,他的住家学生这么说,而针对于这可能关系到文化冲突的问题,两人都摇起了头,因为这不过是非常平常的文化差异罢了,而平日里周和Joshua经常一起参加手球训练。在中国,人们的一日三餐都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

“双方都从对方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我所得到的反馈是非常积极而正面的。”张云刚总结了这次活动。Simon和Joshua希望在这次活动后的第二年,在他们升上十年级之后也开始中文的学习,而校长也计划将这个项目继续下去,而这次会有35个德国学生来到中国,让我们拭目以待,他们是否能熟练掌握筷子的用法呢。


“曹二德缘”专栏编写组


曹二德语教师集体照

“曹二德缘”专栏将通过多种视角展现这所学校的国际情怀和精彩纷呈的德语学习。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所特色高中,汲取校园文化生活的点点滴滴。


曹杨二中 罗珏 吴静娴


图片来源:曹杨二中,作者 王逸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