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德国的农村状况已经超越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半月谈记者近日走访德国波恩的波西村、卡塞尔的黑西施利希特瑙村等村庄,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图景。
少地少农,农行正在淡出
波恩的波西村位于波恩郊外不过六七公里,全村有4500多人。记者走进波西村,大多都是“小洋房”式的建筑,全村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有独栋住宅。村里大树林立,鲜花盛开,整个村庄就像是一座公园。
刚从村长岗位退下来的克劳斯告诉半月谈记者,波西村已经没有什么农业,仅存一点水果、蔬菜和鲜花种植,村里剩下的耕地已经很少,村民早已不把农业当成主业。
德国中部卡塞尔市的黑西施利希特瑙村也是如此。整个村庄就像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一角,相比于波西村建筑风格更为古朴,传统风格的半木框架屋比比皆是。
村长米夏埃尔·霍伊斯纳说,黑西施利希特瑙村有1.2万村民,下辖12个自然村。当地农业存量并不大,主要是种植一些玉米、小麦和油菜花。近些年来,由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种植,从事农业的人员明显减少。提到农田面积和一年的农业产值,村长表示“不清楚”。
霍伊斯纳说,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是全村的主产业。例如,村里有一家生产医疗护具的企业,吸纳了上百人就业。还有很多村民到附近的城市上班,或是在村里的超市、饭店、药店等生活服务机构里工作。
为探求该村的农业状况,记者驱车来到了几公里之外的雷特罗德村,这是黑西施利希特瑙村的一个自然村,现有村民370人。村长京特·布伦斯特说,村里只有7个靠农业谋生的职业农民。村里大片土地只适合种草,所以人们因地制宜将其用作牧场。现在,多数村民都把土地出租给承包商,规模化种植。
此前记者还走访过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多个农村,这些农村曾经主要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村已改头换面,农业被旅游业取而代之。在春夏时节,所有村落几乎每月都有民俗活动,村里男女老少共同参与,既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
满目乡俗让村民引以为傲
此外,在德国农村,记者的另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当地都特别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努力固化、传承自己的风土人情。
德国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曾经到访过黑西施利希特瑙村,并在这里写下了霍克大妈的童话故事。如今,“霍克大妈”在全村家喻户晓,村委会还专门建了霍克大妈博物馆,多年来已经有几任“霍克大妈”担当形象大使。
61岁的安娜原来是村里一家超市的收银员,退休后自愿接任“霍克大妈”。她经常穿着18世纪格林兄弟时期的农妇服装,给孩子们和游客讲解霍克大妈的故事。“7年来,我们已经为7000多人讲了这些传奇故事。”安娜说。
波西村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每逢正午12时,村中心建于1889年的老教堂的钟声便长响不停,这是村子的一个传统。“波西村悠久的历史就是最大的财富。”村长克劳斯说,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护并延续波西村的风俗传统。
波西村祖辈流传下来的“五月节”,让年轻人通过种树收获友谊和爱情,至今仍在举办并受到大家的欢迎;在村子成立800周年的时候,村里举行了狂欢节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村子的“农味”虽然淡了,但传统的“土气”却愈发浓郁。
资料来源:半月谈,2018年8月17日,记者 徐扬 朱晟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00/#/share/4244856?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