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英 | 中德之间通过艺术进行对话

发布时间:2018-08-27浏览次数:367

为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中德文双语版于2017年金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有对两国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界人士的访谈实录共20篇,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为该书作序。

2014年,中德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我们公众号也将以这三大支柱为主线,连载本书内容,向读者展现中德建交45周年来,奋战在各个领域的人士如何投身建设良好的中德关系。


本期刊载书中对瓦尔特·斯迈林 - 德国波恩艺术文化基金会主席、杜伊斯堡库珀斯穆勒艺术馆馆长的访谈 —— 中德之间通过艺术进行对话。


记者:您在2015年策划了“中国8”艺术展,八个德国城市中的九个艺术馆同时展出了120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将中国的艺术家邀请到德国办展览,您的这个想法是怎样产生的?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斯迈林:1992年,我第一次在德国接触中国艺术家,我们之间的合作不同寻常并且非常具有启发性。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非常想认识中国,并且在德国生活的那些中国艺术家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也让我产生了不少灵感。20年前我第一次去了中国之后,我成功说服了当时的波恩艺术馆馆长迪特尔·容特(Dieter Ronte)举办一次当代中国艺术展。我们当时造访了北京、武汉、重庆、成都、杭州、上海和南京的一些艺术院校以及工作室。后来,由40名艺术家参与的那次艺术展非常精彩!当时这些艺术家在中国还不出名。那时的三个月时间内,共有6.5万观众前往波恩艺术馆观看了这个名为“中国!”的艺术展。之后我们把这个展览搬到了柏林、布达佩斯、哥本哈根、罗马、华沙以及维也纳。欧洲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非常浓厚,“中国!”成为一个精彩的标志。

20年之后,我们想知道中国的艺术圈是如何发展的。2015年,莱茵—鲁尔区的七个艺术馆馆长决定集体参与另一次中国艺术展。在对中国的几次访问之后,我们策划了“中国8”这个项目,分别在德国的八个城市、九个地点展出。这样大规模的中国艺术展在欧洲还是首次。

“德国8”艺术展系列海报


记者:120名中国艺术家参展,为什么一下子会召集这么多人?您在对参展艺术家的选择方面有什么考虑?哪些中国艺术家您特别欣赏?
斯迈林:这个展览一共有三个策展人。我们去了不同城市,参观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大概了解了些中国艺术圈的现状。展览的时候我们需要艺术的各种门类,例如绘画、雕塑、艺术装置、电影、视频等。艺术概念产生于对比,而对比是在一名艺术家的多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最后这个展览规模就变得很大,但信息量也大。另外有九个艺术馆加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展览,参与的每个艺术馆都需要充实。最后参与展出的中国艺术家达到120名,带着他们的将近500件作品。类似规模的中国艺术在海外的展览还从未有过。


记者:“中国8”这个展览是否成功?
斯迈林:对所有参与的人来说它都是成功的。当时德国媒体对这个展览的讨论很多,媒体发表了很多文章报道这件事。当然这些报道发表了不同意见,不过,批评的本身就说明,人们对这个展览的兴趣很大。参展的艺术馆也收获了很高的参观率,当时大约共有10万人观看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另外,展览成功囊括所有艺术门类同时展出,并且是在整个艺术馆区域中进行。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国艺术家们在过去20年里变得沉静了,他们用作品表达自己的人生,诠释自己的个性。他们也在表明自己对不同社会主题的态度。


记者:“德国8”艺术展将于2017年9月在北京举办。这个展览是否是对“中国8”的回应?德国艺术家的参展规模是否堪比“中国8”?您对这个展览有什么期待?
斯迈林:中国大使史明德和当时的德国总统高克在杜塞尔多夫参观“中国8”展览的时候,他鼓励我在北京举办一场回应展。北京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后来向波恩艺术基金会发出了官方邀请。当然我很高兴接受这个邀请,愿意和中国伙伴一起举办“德国8”这个展览。我和范迪安成为这个展览的策展人。

时任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长加布里尔(右二),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左二),德方策展人瓦尔特·斯迈林(左一),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右一)在德国杜伊斯堡“中国8:中国当代艺术展”开幕式上合影


“德国8”类似“中国8”的规模,将在北京的八座美术馆中展出。大约有50名德国艺术家带着他们的350件作品前往北京参展。我认为,德国艺术家在北京至少也会像中国艺术家在德国那样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个项目的产生以及史明德大使的支持,对我来说就是一场欧亚之间以及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对话。因为艺术是一种语言,在国际范围内它是通用的。我认为这个展览会为观众带来许多疑问,这也是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我们希望会有争论,希望大家相互了解,希望双方的文化及社会有种积极的交流。艺术在此是一种重要工具。


记者:您怎样看待中国人?在中国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
斯迈林:1994年我去中国的时候受到了非常友好的接待,今天我仍旧很怀念第一次去中国时的情景。当时我对中国不了解,中国艺术家们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们的家里做客,这让我感到很惊讶。20年后的今天再去中国,对我来说成了公务性的。从前在大城市的街头,我经常能看到上千辆自行车同时骑行,今天看到的却是上千辆汽车和拥挤的人群。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城市建筑结构发生了极速变化。对我来说,中国的大城市已经没有特征了,并且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地方也变得复杂起来。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13亿人口的大国。亲自体验这个我在德国听过、读到过的国家,对我一直非常有吸引力。我不懂中文,与我合作的中国艺术家们很多不懂英文,更别提懂德文了。当我们相互交流的时候,我们之间会产生一种动力。无论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还是在艺术家工作室,当我有新的想法找到他们时,比如说关于在北京的新展览,他们总是带着激情准备合作,一点儿也不复杂,这种经验直到现在都让我珍惜。

(采访、翻译:黄霜红)

瓦尔特·斯迈林(Walter Smerling):德国波恩艺术文化基金会主席、杜伊斯堡库珀斯穆勒艺术馆馆长。在过去的25年中,他多次组织策划了德中艺术展览。作为策展人,斯迈林在2015年策划了名为“中国8”的艺术展览项目,在德国鲁尔区八个城市的九个艺术馆同时展出了120位中国艺术家的500件作品。作为对中国艺术展的回应,斯迈林与中国中央美院共同策划的“德国8”艺术展,于2017年秋在北京的八座美术馆中展出。

资料来源:
资深媒体人 柴野先生主编的《忆海拾英·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一书,由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赞助出版。
我们在此特别感谢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和柴野先生授权“中德人文交流”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