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英 | 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相辅相成

发布时间:2018-09-09浏览次数:357

为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中德文双语版于2017年金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有对两国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界人士的访谈实录共20篇,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为该书作序。

2014年,中德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我们公众号也将以这三大支柱为主线,连载本书内容,向读者展现中德建交45周年来,奋战在各个领域的人士如何投身建设良好的中德关系。


本期刊载书中对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校长司空佩岩(Schnell-Klöppel)的访谈 —— 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相辅相成



记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女士在2014年访问德国时参观了位于埃森的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您是校长,为什么选择您的学校?

司空佩岩: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是埃森市唯一的、同时也是鲁尔区少数几所把中文作为固定外语课程的学校。1995年,汉语课程在我校已是选修课,之后成为高年级的固定课程,如今是高中毕业考试的组成部分。这个特色让伯乐高级文理中学在埃森市远近闻名。为了迎接“一带一路”由重庆到杜伊斯堡货运列车的到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3月份访问了杜伊斯堡市。因为埃森市离杜伊斯堡市不远,同时离中国客人下榻的北威州州府杜塞尔多夫市较近,所以我们学校就成为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女士访问一所学校日程的首选之一。彭女士2014年3月29日下午的到来对我们来说是个巨大的荣幸。尽管当天是周末不上课,但是我们毫无困难地召集了全体学生及教职员工聚集在学校大厅恭候彭丽媛女士的访问。


记者:您和您的学生们通过这次访问学到了什么?这次访问对伯乐高级文理中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司空佩岩:那次高规格的访问令人激动。2014年1月我们迎来了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的来访,这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光临我校。我们进行了非常亲切和翔实的对话。当中国国家主席夫人的访问被确认后,我们开始着手考虑如何组织这一次活动。很快我们决定,用不久以前获得北威州教育部中文创意大赛获奖的剧目“歌德遇见孟子”来迎接中国国家主席夫人。我们刚刚成立的中文合唱团和我们的乐团也参加了演出。此次访问的重点是我同事张老师的中文课。

3月初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带领的德中代表团来到我校并且就一些细节进行了讨论。这样我们终于可以进行排练并为这个重要的日子做准备了。直到访问的那一天我们都非常紧张。所有的担心在欢迎仪式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了,因为在广场上举行的欢迎仪式是如此热烈。对我们整个学校来说这是难以忘怀的一天,之后各种活动接踵而至。





记者:能举些例子吗?

司空佩岩:通过驻柏林的中国大使馆教育处的鼎力协助,同年夏季我们拜访了上海曹杨二中,并且双方签订了姊妹学校协议。在此之后双方进行了很多交流活动,包括与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接触。我们在2016年10月第三次访问中国时,彭丽媛女士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见了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学生和中文合唱团还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总理李克强、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的2014“中德语言年”闭幕式、参加了由王毅部长出席的中国驻德国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的开幕式以及由德国前外长施泰因迈尔和中国副总理刘延东出席的汉堡2016德中青少年交流年。



记者:对彭丽媛女士的那次访问,您的学生觉得哪点最有意思?

司空佩岩: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尽、直率和有针对性的回答,这让学生们印象深刻。中国国家主席夫人的演讲让学生们深受感动。她积极鼓励学生们去进一步了解中国,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

通过之后多次的交流活动,选择中文课的学生人数在上升。参加中文合唱团的学生也增加到30至35人。作为著名的歌唱家,彭丽媛夫人勉励大家学唱歌,因为唱歌是一个练习中文及其声调的好方法。



记者:您和您的学生对上海的姊妹学校有什么印象?

司空佩岩:我了解到,我的合作伙伴上海曹杨二中校长和我在工作中有相似的困难和诉求。

两校学生在共同策划和组织活动时,虽然他们之前彼此还没见过面。所有的联系都是通过网络和微信。这是一个真正共同完成的项目,双方在合作中充满了乐趣,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方案。作为开幕式结束曲双方共同演唱了卡农曲,使活动气氛达到高潮。

之后我们的学生被邀请到中国家庭做客。在中国家庭中感受到的热情好客让他们深深感动。很多人彼此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们在北京访问其他学校时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双方通过体育和其他的游戏活动建立联系。合唱一首歌曲成了交流活动的保留节目。

在2016年的9月,姊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回访了我们。中国学生住在德国家庭并旁听了我们的上课过程。

记者:这些交流活动是否已列入学校教学课程?

司空佩岩:通过这些交流活动突出了学校特色,即把中文作为学校的教学课程。这样,不仅学习中文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将中文作为高中毕业考试科目的学生数量也在上升,有的学生选笔试,也有的学生选口试。

2016年10月13日伯乐高级文理中学的学生在武汉,这是该中学的第三次交流活动。


通过与鲁尔区孔子学院的合作,我们定期开展汉语水平考试(HSK)。汉语考试每年通过的人数也在上升。中国夏令营已经成为我们每年交流项目的固定组成部分。中国大使馆、杜塞尔多夫总领馆、汉办和其他的机构对我们的活动给予全力支持。国际交流是我们学校一个既定的目标和传统。我们特别荣幸能和中国建立并加强联系。


记者:您谈到,您的学校将中文作为一门外语的学生数量在上升,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能否和我们说一下学生选择中文的主要动机和是否对这个选择满意?

司空佩岩:2010年在我开始担任校长一职时,每学年大约有10名学生选择中文课程,今天这个数字达到了70到100名学生。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中断中文学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非常乐意选择中文课,并且达到了自己的预想。

将中文作为高中毕业考试科目的学生数量在增加,尽管学生们将面对不熟悉的外借考官,因为我们学校现在只有一位中文老师,但在考试时需要三位考官。

学生对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大部分学生不仅通过了考试还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很多学生希望在上学期间或者毕业后到姊妹学校作为期一年的交换生,或者毕业后去大学学习中文。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通过课程选择将唤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且通过对语言的掌握产生去了解这个国家及其文化的愿望。

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校一名学生在去年的“世界中学生汉语桥比赛”中获奖,这更激励了我校学生学习中文。


记者:学生总体上对中国的态度如何?学习中文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的态度又有何不同?

司空佩岩:总体上来说我们的学生都会怀着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其他国家。那些学习这些国家语言的学生可以借此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的知识,教学计划里是包括这些内容的。考试和高中毕业论文也要涉及这些内容。

选择中文课的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有关中国的知识,他们有能力直接和中国人建立联系。由于中德经济关系密切,这些学生在劳动市场上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为了运用和提高他们的中文,学生们都希望去中国游学。


记者:通过与别人的接触,人们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两国学生通过交流是否能证明这一点?

司空佩岩:我认为,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这样的。比如他们会讨论,中国的学校为什么需要穿校服。当他们看到中国学生是如何学习时,才领会到在德国课余时间是多么受重视。另外他们也在思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对两个国家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也是必然的。


记者:通过交流活动双方学生是否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和联系?

司空佩岩:我认为是的,虽然我没有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通过交流活动,一些学生在中国逗留时间较长,和中国人建立了联系和友谊,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保持联系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记者:您个人与中国的联系如何?

司空佩岩:我自己在德国和中国认识了很多非常好的中国朋友,我们相互间经常互访。从交流活动中让我通过学习和旅行了解这个伟大国家的愿望越发强烈。


记者:您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通过这些经历是否有改变?如果有,在哪些方面?

司空佩岩:如果自己能够亲身接触,或者直接到这个国家去,当然会对它的看法有改变。对我而言,至今的三次中国之行很精彩,也改变了我先前的认识。

在第一次的旅行中,我主要看到的是一些有共性的东西,如城市、基础设施和消费习惯。在第二次的旅行中,我更多地感受到差异:生活方式、饮食文化、现代化、对大型项目的快速推进。每次见面的热烈气氛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少有我想象中的那种亚洲式的拘谨。

这个国家无数精美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我这样一个业余摄影师。


记者:您怎么描述中国人与德国人之间的区别?

司空佩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然存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发展。

我用乐器来举个例子,中国乐器的音色表现和欧洲的乐器完全不同。双方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我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更有创造性。德国人的直线思维众所周知,它虽然让人很快达到目标,但往往忽略其他选择的可能。迂回的方式能使人积累很多的经验,这是其他思维方式不能做到的。另一区别是对现代化的看法。德国很注重保留传统,在城市中,特别在城市建设中更是如此。而我的印象是,中国在这方面非常有前瞻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对中国人来说比德国人有更大的意义。这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美丽的历史名城,当然德国也有现代化的住房和办公楼。我相信,区别在于,双方对现代化意义的认识。

饮食文化上的区别远不止是菜肴的不同。在中国吃饭是个集体体验,从把食物摆放在转盘上大家共享就可以看出。在德国餐馆,一起进餐的人显然少得多,每个人单独点自己的食物和饮料。

观察所有的区别使我注意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完美地相互补充。有比创造性地着手一个项目,以目标为导向去完成它更好的方法吗?

因此两国间的交流特别是对两国的年轻人非常重要和有价值。通过中德外交关系开始的交流将由日常生活来丰富。


(采访、翻译:尹广燕)


施耐尔-克略佩尔(Schnell-Klöppel):出生于1953年5月21日。1972—1978年就读波恩大学社会学和地理专业。1980年3月1日任埃森—凯特维希地区特奥多尔—豪斯高级文理中学教师。2000年5月起任该校高中部协调人。2010年2—8月任伯乐高级文理中学副校长,自2010年9月任校长。


资料来源:

资深媒体人柴野先生主编的《忆海拾英·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一书,由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赞助出版。

我们在此特别感谢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和柴野先生授权“中德人文交流”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