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中德艺术家联手打造新“海派民乐”

发布时间:2018-09-12浏览次数:106

演出海报

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会《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于本月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场由德国人作曲、用中国民乐演奏、表达上海日新月异发展的音乐会,充分展现了“海派民乐”的创新与风采,受到首都观众的热情赞赏。


演出现场

音乐会由《东方韵味》(Oriental urban perfume)、《浦江明珠》(Pearls reflecting Towers)、《伊甸园之桥》(The Garden Bridge)、《中华第一街》(East Nanjing Road)和《外滩》(The BUND)五个篇章构成。充满律动和画面感的音乐,跳出民族音乐的惯性表达思路,以一种新的色彩和活力,尽情展现上海的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和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让听众在有限的声场空间得到无限的遐想与陶醉。一部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上海史诗层层铺展。

曲兼指挥克里斯蒂安·佑斯特 ©上海民族乐团

音乐会是上海民族乐团首次委约外国作曲家创作并指挥整场民族管弦乐的作品。作曲兼指挥克里斯蒂安·佑斯特(Christian Jost)是一位中国迷,曾创作音乐作品《台北地平线》、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心经》、融合中美诗歌讲述奇幻爱情的合唱剧《爱人》、歌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芭蕾舞剧《红楼梦》等。佑斯特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也对上海这座城市抱有极大热情。开始创作《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前,他乘地铁在上海漫游,去南京路、城隍庙、外滩阅读和倾听上海。他说,上海是一座神奇的国际大都市,壮观的摩天大楼和宏伟的19世纪末欧式建筑交相辉映,让人着迷。这些建筑不仅不断书写着过去的历史和故事,同时展现出当代上海的发展与繁荣。“我们可以将音乐想象成生命之旅,是一段在轮回中追求和谐的历程。”

为了创作《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佑斯特和上海民族乐团在2016年底就已投入准备。乐团的演奏家们协助作曲家仔细了解和熟知二胡、琵琶、古筝、竹笛、笙等各种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区、传统演奏技法、以及融合各种现代演奏技法的可能性。中国民乐的声音,激发了这位外国作曲家的创造力,与民乐演奏家们的排练磨合,促进了佑斯特对中国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运用和完善。最终,一曲谱写跨越国界的精彩乐章徐徐展开。

为何将音乐会取名《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据乐团有关人士介绍,《奥德赛》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长篇叙事史诗,也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叙述了特洛伊战争后,希腊联军英雄、伊萨卡王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返回故国、夫妻团圆的故事。故事最主要展现的就是奥德修斯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积极进取精神。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也在很大意义上体现出“奥德修斯”的精神内核。而外滩是上海百年巨变的一个缩影,既有着百余年历史记忆,又展现新时代快速发展。佑斯特此次将东西方音乐交融碰撞,力求讲述一部非同凡响的上海史诗,同时为中国民族音乐注入新的艺术能量。

京城多位文艺评论家在观赏《上海外滩故事·奥德赛》后表示,这场中德艺术家联手打造的音乐会,是当代中国民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更是在新时代切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辐射力集聚力的有力表现。音乐会呈现出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交流的新维度,展示出“海派民乐”的活力与能量,也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曾经涌现了张子谦、孙裕德、龚一、顾冠仁、闵惠芬、俞逊发等一批对民族音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如今,乐团继承前辈传统,不断创新,以新的演出和新的创作,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光彩,所打造的《海上生民乐》《栀子花开了》《冬日彩虹》《牡丹亭之梦的十二个瞬间》《国乐中的诗书画系列》等多台音乐会,均以精彩的创意、动听的音乐和演奏家青春洋溢的形象,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团长罗小慈表示,要让民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就要融入当下的音乐元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除了在音乐创作上要符合当下审美,还要在表达上体现当代风貌,要勇于推动中国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民乐的当代表达,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据悉,音乐会接着将在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大剧院上演,并将于9月24日再次回归上海大剧院。


演出信息

9月18日 周二 19:30

广州大剧院

9月24日 周一 19:30

上海大剧院


资料来源:上观新闻,2018年9月6日,作者 樊江洪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