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教育,文化

百年困境,学术应急——记于德意志科研共同体百年大庆之日

发布时间:2020-10-30浏览次数:161

1920年10月30日,为挽德国学术狂澜于既倒,扶德国科研大厦之将倾,5家德国科研院所、35所德意志高校联合会(Verband der Deutschen Hochschulen)旗下成员高校、作为马普学会(Max-Planck-Gesellschaft)前身的威廉皇帝学会(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工科学术界联合会(Verband Technisch-Wissenschaftlicher Vereine)、德意志博物学者与医务工作者协会(Gesellschaft Deutscher Naturforscher und Ärzte)在柏林结盟,组成德意志捍卫并促进科研共同体即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Deutsche Gemeinschaft zur Erhaltung und Förderung der Forschung – Notgemeinschaft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 – E.V.),德意志帝国内务部遂拨款2000万马克。


功勋人物以三驾马车流芳百年:普鲁士文教部前部长施密特-奥托(Friedrich Gustav Adolf Eduard Ludwig Schmidt-Ott,1860-1956),威廉皇帝物理化学及电子化学研究所(Kaiser-Wilhelm-Instituts für Physikalische Chemie und Elektrochemie)所长、19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伯(Fritz Jakob Haber,1868-1934),威廉皇帝学会会长冯·哈纳克(Karl Gustav Adolf von Harnack,1851-1930)。


©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及其资助者联合会入驻的柏林宫


大腕顶梁,何以冠名“应急”?困境使然!


“世界学术德最尊”(蔡元培语)。在德意志这片土地,学术堪作万能。日耳曼人坚信,迟到的工业化进程所生成的机遇与所诱发的问题,学术可一概提供终极答案。正如西门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1883年所言,“倘若一国之自然科学研究无以跻身世界一流,其工业便无以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亦无以自强。”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首任掌门人(1920-1934)施密特-奥托进而视学术为德国立国支柱之一,支撑从教育、技术、工业直至国际声誉与地位。


然而,一战重创德国学术体系,年轻学者跻身于行伍,科研规划听命于战事。因肆意鼓吹战争并研制生化武器,德国学者声名狼藉,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意志学术积攒的辉煌一落千丈。《凡尔赛条约》签署之后,资金匮乏与通货膨胀已无以复加,仅普鲁士国立图书馆(Preußische Staatsbibliothek Berlin)便对其订阅的2200份学术期刊中的2060份叫停。德国独自背负战争罪魁祸首之累,德国学术人员无缘于国际学术交流,德国科研成果自外于国际学术馆藏。


于日耳曼民族,对学术研究的封锁,即等同于对民族尊严的冒犯。1921年1月24日,在帝国议会为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提供财政支持的辩论中,德国共产党核心人物蔡特金(Clara Josephine Zetkin,1857-1933)惊呼,学术沦为乞丐堪当奇耻大辱。不过,在国际舞台,相对于政治孤立与经济制裁,学术排挤尚能让战后德国残喘,学术遂成拯救德意志民族与危难之际的唯一希冀,甚或“替代性权力”(Machtersatz)。


既然国际学界视德国学术如草芥,既然千疮百孔的国家无力拯救德国学术,既然知识阶层的政治角色让位于蓬勃崛起的工人阶级,德国学术共同体唯有自救。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既面向政府,以智库身份资政咨政议政,又面向企业,以基金会身份募集资金,更面向社会,以教育者身份传播学术。创建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旨在“助力遭受人才流失和通货膨胀以及机构荒芜与气馁重创的学术获得新生”(施密特-奥托语)。


©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1924年会议,前排左一位哈伯,前排中间为普朗克。


1920年12月14日,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资助者联合会(Stifterverband der Notgemeinschaft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宣告成立,法本化工(IG Farben)、西门子(Siemens)、博世(Bosch)等豪门挺身而出。西门子(Carl Friedrich von Siemens,1872-1941)出任首任会长。首个义举便是由德国经济界七大团体联袂向其企业成员发出募款呼吁,该呼吁共印发44000份,遂招引近2000份资助申请书。在法本化工奠基者、晚年曾出任资助者联合会会长的杜伊斯贝格(Friedrich Carl Duisberg,1861-1935)眼中,资助学术不啻为“最佳投资”。


学术与资本结合,1911年成立的威廉皇帝学会可谓范例。在政府与财团的携手资助下,至1933年,这家高校体系之外的学术机构共涌现10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爱因斯坦和海森贝格(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1925年,海森贝格成为该会的首批获益者,在其教授资格考核阶段(Habilitation)获得资助。而其日后摘取的诺贝尔物理奖所表彰的学术成果,基石即在教授资格考核阶段夯实。


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及其资助者联合会的国际声誉来自其策划并资助的丈量世界之行:1925-1927年的南大西洋考察,1928年的帕米尔考察,1930-1931年的格林兰岛考察。由里克莫斯(Wilhelm Gustav Rickmer Rickmers,1873-1965)领衔,德国和苏联各派遣11位学者,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65人、160匹马、60头骆驼组成的高原队伍勘探中亚这片人迹罕见之地。由此,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及其资助者联合会亦首次走进中国。


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所承担的神圣使命,1951年8月15日以来由德意志科研共同体(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承续。德意志学术应急共同体的最大功绩在于,由最初的学术政策危机管理转变为学术发展引领,力求以学术服务国民经济、全民健康、人民福祉。打出“力挺知识”(Für das Wissen entscheiden)口号,今天德意志科研共同体迎接百年大庆。力挺知识,既指社会支持学术发展,亦指学术支撑社会进步。


©德意志科研共同体百年大庆口号


德意志科研共同体百年大庆却撞上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起步于学术应急共同体的德意志科研共同体所走过的百年困境之旅给我们如下启示:由政治之困而经济之困而学术之困。当前,个别国家政治冒然实施的单边主义以及悍然发动的经济脱钩已蔓延至人文交流领域,一方面技术发展封锁,另一方面学术交流阻截。


力挺知识,学术所结盟的社会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急的当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者介绍:

俞可: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留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