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是青岛的一位餐馆老板,他的德式餐厅就开在一栋德国青春风格的别墅中。他赚钱养家,他努力向上,他也怀抱梦想。但是在这个无暇反观内心的世界里,一个敏感的灵魂将何处安放他的那些向往?
李斌,45岁,餐馆老板。
刚刚我们还在北京。北京是一个超大城市,足可容下半个德国的人口。那里有厚重的中国历史,有漂亮的公园,有现代化的光辉,有阴沉沉的雾霾,有规模巨大的住宅楼。在那里,街头小吃摊帮你把日常生活的困顿烹成种种美食,在那里,就算是身家亿万的富豪也只能算个路人。诧异、欢喜、震惊。紧接着我们就来到了中国东部的山东青岛,一个只有900万居民的小城。这里又是怎样的呢?
一切忽然都变了。这里井井有条,人们和善可亲。这里光线明亮,路上车子不多,还有海,到处都能看到海,这里有40公里的海滨徒步道。这座城市简直就是黄金理想国,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在崂山下、在海边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和谐与休闲的氛围,拎上一马甲袋著名的青岛啤酒,充满好奇地探访德式老城。
德式老城?没错。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小渔村,但德国人来了,毫不留情地拆毁了村子,以自己的风格彻底改造成了德国殖民地。与之相应的一切,包括大学、邮局、医院、监狱、总督官邸、天文台、铁路网、下水道等等,也都迅速建成。中国人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这个地方就已经被西方人占有,与西方人为奴。西方人主宰了这里,变出了舒适的生活和不同的文化,夺走了这个国家的一些东西,却也留下了一些东西,一些至今仍被看重的东西,那就是青岛的德式老城。
上世纪初德国青春风格的别墅如今多已老旧,有些已被拆除,有些却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书店、画廊、酒店或餐馆。而青岛人的集体记忆里甚至还可能留下了一些德国观念的印记。不管怎么说,青岛和德国之间的关联是历史赋予的,肉眼可见,而这也正是我来这里,来到德式老城的原因。在这里我还拜访了李斌,一位以跨文化交流为己任的富有创意的商人。
我们在他的餐馆里见面。这也是一栋青春风格的房屋,一百多年前曾是德国海军的国际俱乐部。2009年,李斌为这颗古老的明珠付出了自己的全副身家。他租下这栋房屋并进行改造,令它重获新生。今天走进这栋房屋,尤其是刚从北京过来的飞机上下来,路都还没走稳的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古老别墅的内部氤氲在昏黄的灯光下,似乎那段德国的老时光就这样留在了遥远的中国港口城市,而丝毫没有被历史改变。异乡里留下了故乡的光彩。眼前的一切出乎意料,而且那样美,但其实又并非真实。
“十年前我接手这栋房子的时候”,李斌说,“那真是满目疮痍,衰败不堪。全是破破烂烂空荡荡的小隔间,先是日本人来住,然后又是中国人,都不懂得爱惜,房前的地面还都浇上了水泥。”这么多年,李斌费尽心思满世界搜集器物,忠实地复制原件,把整栋房子完美翻新。他以前是学设计的,凭着自己的美学触觉成就了这一奇迹,修缮后的房子丝毫不显得做作或浮夸。
他也是一个细节大师。前段时间他去了德国,为门厅里历史悠久的青春风格壁炉寻找唯一一块缺失的瓷砖的复制品。也许你会觉得这样做挺可笑的,或是挺好玩的,但如果你实地过来看看,你就会肃然起敬。他真的找到了那块瓷砖,如今它正在为这栋房子增光添彩。
今天,李斌的餐厅可谓名副其实,它已经成为老城里生意人和文化人的首选聚会地点,大大小小的圆桌上各国宾朋觥筹交错。甚至还有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这样的要人也曾到访这里,有墙上的相片作为见证。高水平但并不囿于精英的国际交流,这就是秘密,是人情,是精明的头脑。
餐馆共有两层,供应中式和德式美食。中餐比较受欢迎,但更让李斌上心的是德餐。换句话说,供应地地道道的德国美食,像酸菜、土豆泥或香肠之类,是非常大的挑战。但尽管如此,李斌还是认为,“作为管理者,作为德国文化的代理人,我必须做好自己的事”。为此他首先要致力于发扬这栋房子所承载的德国遗产。这是一件好事,否则我们就没有机会相互认识了。
几年前,李斌以中国特有的待客之道接待了我,略带腼腆地尽了地主之谊,还请了几位本地的艺术家来凑成一桌。不过最初的礼貌和矜持渐渐化为欢乐,不须几次碰杯、几回合影,彼此间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样了。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过来看他。如今,我最早认识的这个人早已成为我的好朋友,他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所以他在我这里当然要排第一位了。他是一个温柔而富有创造力的人,交游广阔,有很多可爱的朋友。如果没有他,这几年里我对中国的认识可能不及现在的一半,青岛也永远不可能成为我的中国故乡。但我觉得,他自己却很难明白自己对我有多重要、认识他又是我怎样的幸运,虽然我一直这么告诉他。
李斌也恰好点出了我这本书的亮点,因为他代表了德中友谊,代表了我们的相遇,这种相遇超越了一切的差异和偏见,也无关政府或国体。这种友谊是如此深厚,即使我们之间的交流颇为费力。心与心的交流可以不需要语言。如今我能说一点点汉语了,李斌也能时常蹦出一两个英语或德语单词。比如他在表达赞许和喜悦的时候,就常常说“Gude!”或“Sehr gudde!”,这是一种英德混搭,不过因为大家都爱听,所以也没人去纠正他。Gut, Good, Gude,反正都是“好”的意思。这就是李斌,我管他叫:李哥。
在一片喧嚣忙碌的中国,李哥正是因其安静和敏感而引人注目。他虽然拥有艺术头脑,最初从事的却是必须疯狂追求物质的职业,这虽然令他的才华难以施展,却也促使他勤奋打拼、在社会中不断上升。而在中国,一个人要想赚钱养家、给子女一个美好的未来,自己就只能暂时往后放。如今他女儿已经长大,在纽约上学;儿子13岁,在国际学校读书,他和姐姐想法不同,他想去澳大利亚。这些都所费不赀。李斌努力工作,从早晨五点半工作到晚上十点,每周休息一天。他喜欢制定四年计划。他最新的计划是要学习德国烘焙手艺,用自己的双手来感受面团。他很看重这个,而且他也成功了,甚至还开了一家面包店,他因此不无骄傲地说:
“我们中国人总是要把一件事情搞懂吃透,才算是学会了。现在我也学会了。”
哇哦。我觉得这样很赞。他这样一个经理人,喜欢穿着面包师的白色工作服,亲手劳作,不觉辛苦,而是更多地把它视为一种价值的实现,这真的很不错。不管这家新店眼下或是将来能有多少盈利,从餐馆底层小烤炉里开始的练习和尝试,虽然当初仅是一种吸引人的外国文化实验,如今却已经成长为一份正式的生意了,而且它最终也一定会赚钱。面包房总是要回本的。幸福和金钱,这两样如影随形、密不可分。于是李斌的心中越来越经常地涌起一种模糊的渴望,他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这种感觉。
只有一点他可以确定:“我希望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真正的转变!”腾出更多的时间投身艺术,比如摄影、大提琴、绘画,所有的一切。我们见面时,他有时似乎从我身上看到了他的梦想。我这个来自西方的人,在他眼里似乎成了艺术女神、哲学家和自由的化身,因为我生动地描述了一些他自己也非常想抓住的东西。我很难让他明白,我和他想的不一样,整个事情都和他想的不一样。其实在德国,幸福和金钱同样绑在一起,只不过德国人在访谈的时候几乎从来不承认这一点罢了。但不管怎样,他压抑的感受还是由此找到了一个语言和知识的空间,找到了一个有人倾听并善意对待的小岛,而且还是面对他这样一个居于体制以外的人。这样的体制通常不会关心人的梦想,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他的欲望就为了集体利益而从真正意义上被抹除了。
莎拉是他的助理,最近还升级成了合伙人。她也是这样的一个小岛。她年轻漂亮又知性,看到李哥笑,她会感到开心,看到李哥如此多才多艺,她也很开心。有一次她曾经很真诚地对我说——或者还不如说是对她自己说:“李斌真是全能啊!”哦不,肯定不是啊。李哥是不爱听这种话的。他刚刚又再次强调了:“我现在还得工作,十年以后也许可以做回我自己,思考自己的幸福。”每次他这么说,都会马上表示以后工作要悠着点。他如今头发都花白了,但因为他的面容和身材都显年轻,花白头发倒显得挺帅的,也挺讨女人喜欢。
但时间在流逝。无论李哥如何努力让自己慢一点,如何集中精力,如何找时间陪家人,他依然匆匆。他说自己是一个拼凑的物件,甚至“像被扯碎的碎片”,而这种感觉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父母是山东泰安最早的纺织工人,他小时候辗转各地,“经常转学”。当时他就并不喜欢这种总是被打断、缺乏连续性的生活。后来呢?“我本来想做画家”,他说,但没人支持他,“我又想做服装设计师,但没有钱也没机会。”于是他的人生完全并入了中国人成长的典型轨道,他做过各种赚钱的生意,有时候卖服装,有时候卖酒,盘下过一些餐馆,还做过别的许多事。但这些都不是李斌真正的梦想。
不过,也不能说这样的生活全无是处。毕竟这条道路也把他带进了一栋青春风格别墅,别墅里的社交和文化生活至少可以部分满足他对艺术的渴求。这条道路也把他带到了一家面包房,一家开在大商场里的小店,如今他在这里亲手揉捏那份热情洋溢的幸福。平淡的工作和平淡的生活,我想还是不一样的。
那么,李哥那份渴望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是高级的无病呻吟吗?还是对中国中上层刚刚露头的那点自满的惊鸿一瞥?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在疲于奔命?还是包含上述的所有?当然,我在德国,从我自己身上也看到了这些症候,它在那些人到中年、养家糊口的人身上尤其典型。当然,在中国做一个不停转动的齿轮,不仅推动自己的生活,还要维持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显然要难得多。
但这种症候,到什么时候才会痛到令人悲伤?比别人更悲伤?从而发人深省?我遇见过很多像李哥这样的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担心劳而无功;他们错过了与家人的相处,错过了大自然的美好,错过了童年的幸福 ……但也同样停不下来。但是李哥就不一样,我想他会有非常简单的答案。
当你在中国开始做梦,做到停不下来的时候,令人疼痛的渴望就冒出来了。
采访系列故事将在“”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问福中国】栏目连载,敬请期待
Simone Harre(西蒙•哈尔)
作者简介:Simone Harre(西蒙·哈尔),德国人文学者,作家,为报刊撰写人物传记和文章,亦创作小说。她曾在德国和中国分别花费五年时间向人们询问对幸福的定义,并把她2014年以来在中国的访谈在德国结集出版。经她本人授权,“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对访谈集进行选译连载,译文视情况略有删改。本系列图片与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https://simoneharre.com/
译者:俞宙明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