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和主题

理解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 —— 德国和平教育的介绍

发布时间:2018-10-17浏览次数:397

二战后,德国人陷入对于纳粹政府极端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深深的反思中。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制定了《基本法》,其中明确了反纳粹的法律条例,严禁宣传纳粹思想,美化纳粹战犯、悬挂纳粹旗帜和口号等行为被视为违法。

“非纳粹化”运动的兴起加速了德国学校教育的民主化进程,民主和平教育成为当时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主题。面对德国纳粹政府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带给整个世界的巨大灾难,德国人已经清醒认识到争论、暴力、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和平教育成为拯救德意志民族的一剂强心剂。


德国和平教育的历史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成立于德国慕尼黑的和平研究专业协会(Studiengesellschaft für Friedensforschung)第一次提出基于国家共识,民族谅解开展和平教育,认为偏见与个人侵略是产生战争以及暴力的根源,呼吁应该推广民主平等的思想,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解决争端。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起,和平教育才真正对德国有所影响,开始关注因社会内部结构差异引起的政治行为。

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革命开始影响和平教育的发展,暴力产生的原因透过社会层面逐渐凸显出来。著名教育学家Christoph Wulf 开始提出批判性和平教育,随着 “和平运动” 在东西德地区的全面兴起,和平教育的发展达到一个最高点。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和平的政治讨论开始关注具体的和平行为,究竟哪些行为可以真正有利于推进和平教育的发展。


Prof.Dr. Christoph Wulf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冲突开始转向某些右翼实力的暴力行为,因此,全球化、可持续教育和非暴力性解决冲突的实践性教育成为当时和平教育的主题。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和平教育逐渐转向文化科学教育的层面,“和平文化的教育”成为当时和平教育理念最新的诠释。


和平教育的核心要素

和平教育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传递和平能力方面的知识、和平能力的导入,以及和平行为的能力。实际上,“和平教育”、“和平教育学”、以及“和平研究”这样的三个概念在德国学界同时存在,但究竟什么才是“和平教育”的具体研究领域在德国国内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

概括来说,“和平教育”是一个一般的概念,任何有关和平的教与学,无论是在学校范围,还是在社会范围内都属于和平教育的范畴。“和平研究”则是研究机构内开展的关于和平教育领域的专业性研究。“和平教育学”侧重有关和平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并通过理论学习和具体的教育实践,用于指导具体的和平行为,并对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分歧和冲突发挥作用。

传递和平能力方面的知识,就是要求人们了解基本的和平识,可以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发展,并可以对于冲突和暴力进行主动地分析,并找寻适合的策略。和平能力作为一种实际性能力,还包括有关战争与暴力发生原因的知识。和平能力导入的关键环节则是应对与处理具体的冲突与争论,避免结果的恶化。对于和平行为能力的实施,存在多种形式。

总体来说,和平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具体实践行为。和平教育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此同时还要为以和平为目的的行为谨慎地制定好范围,使得可以恰当地实施和平行为,并为行为的具体实施留有一定可以操作的空间。


德国和平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具备掌握处理暴力和冲突事件的能力,德国和平教育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对于暴力的讨论

关于暴力的讨论不仅涉及暴力现象的结构,更多的是产生于对待妇女、儿童和弱者的暴力。从这个视角出发,就生态问题、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试图通过武力的介入来消除之间的争端 ,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冲突也属于和平教育的范围。


2.讨论军队与军备的合法性问题

如今,考虑当今武器技术的更新换代,军事的对抗不是解决冲突的唯一途径。武器(军备)和军队不仅是内政的关键,也成为国家之间关注的重点问题。不同经济、政治、社会模式下,军队与军备财政支出的研究成也逐渐成为和平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3. 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与日益增加的欧洲移民迫切要求文化需要具备各种适应性与包容性。这也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跨文化能力包括扩张对于外来移民的认同与接纳外来事物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和平教育的“核心能力”。


4. 消除极端民族主义的弊端,形成对于国家新的“忠诚”

民族主义身份的发展对于和平教育未来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人们学习多层次的“国家认同感”显得极为关键,因为这样才会使德国公民能够既以德国人又以其他欧洲民族的身份在这个国家生存。


5. 处理好恐惧与敌对

和平教育不仅仅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去处理好恐惧与外界的敌对攻击。也需要帮助学生改变一些传统的处理方式,并设法帮助(他们)发展、并形成一些合适的反应力。


6. 获得交际的能力

当人们不能有效使用交际手段的时候,往往暴力就会时常出现。在解决争端时,一旦人们可以把交际策略作为消除暴力的手段,也就意味着一种非暴力性文化的建构。


7. 发展“一个世界”的意识

和平教育应当协助消除生态环境、经济和政治安全问题上的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并发展全球化思想与行动的理念,逐渐形成“一个世界”的意识。


8. 对于媒体的分析与处理

在这个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时代转变的时期,关于危机、战争的报道,变得意义重大。这也为和平教育中教学形式的变革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

跨文化研讨会


德国学校和平教育的启示

德国的中小学设有社会政治课,主要向学生传授与政治相关的知识,介绍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并向他们传递各种的价值观和态度。

在德国的大学校园里,并不存在特定的政治课,和平教育往往会针对一些政治问题逐步开展,这些政治问题既包括经典的政治话题,也涉及当前某些国家之间出现的政治争端和军事危机。通过专门的主题报告会、研讨会、讨论会、选修课、社团活动等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和平教育。此外,博物馆、纪念碑、包括犹太人集中营,以及历史性建筑都会成为和平教育的重要学习地点。

纽伦堡文献中心

德国和平教育一直以来把“培养世界性公民”作为教学的宗旨,并在学校教学的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形成和平的能力,并可以实施和平行为。具体说来,则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反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调动参与解决军事争端和政治分歧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和平处理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学校的和平教育对于我国和平教育思想的推广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德育教学新模式时,可以借鉴德国和平教育实施的合理路径,把和平教育的内容融合到道德、政治、语文、历史学科中,研制综合性和平教育课程,多采用隐形渗透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实施和平教育。


参考资料:

【1】Kultur des Friedens bei UNESCO,http://www.unesco.de/kultur_des_friedens.html   

【2】 Christoph Wulf. Friedenserziehung in der Diskussion [M]. Frankfurt am Main: R. Piper & Co. Verlag. 1973, 243.

【3】张坤. 当代德国和平教育探究及启示 [J]. 世界教育信息, 2009, (7):82-85. 

【4】Günter Gugel, Uli Jäger. Friedenspaedagogik und Friedenserziehung. Zum Inhalt von Friedenserziehung  [M]. Tübingen : Institut für Friedenspädagogik Tübingen e.V, 1999. 


作者介绍

任平博士,现就职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同时兼任德国汉堡大学国际比较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员。获德国汉堡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普通教学论、政治教育、学校教育学。曾获得国家公派全额奖学金,欧洲教育研究协会(EERA)奖学金,汉堡市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汉堡大学奖学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