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高等教育质量对标与学分互认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内外的200专家学者就“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欧高等教育学分互认途径”等议题展开研讨。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季表示,9月份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开启了未来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中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同人民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陈子季说,欧洲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在学生创新力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治理等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借鉴。教育交流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方面,中欧高校应当进一步开展深层次合作,促进学生学者交流。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在研讨会上分别介绍了“中欧高等教育对标联合研究项目(调优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的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果,就欧盟高等教育调优方法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来自欧洲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欧洲学分系统、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欧美高等教育的异同、拉美及非洲高等教育学分的国际参照系统等主题进行了发言。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调优研究院主任、 “调优(Tuning)”方法创始人罗伯特·瓦格纳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欧盟“调优”方法及其在全球的应用。“调优”是欧盟为推动博洛尼亚进程而设计开发的一套高等教育改革工具,旨在协调欧盟成员国不同高等教育体制,提高欧盟成员国之间学制、学位、学分兼容性,促进学分互认,便利学生流动,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服务欧洲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竞争力。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是实现欧盟成员国不同教育体系和不同教育传统之间学分互认的基础,也是调优方法的核心要素。
据介绍,“中欧高等教育对标联合研究项目(调优项目)”是中国教育部与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总司共同资助、于2012年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框架”下启动的研究项目,旨在促进中欧高等教育标准互通及学生学者交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项目的中方牵头单位。截至目前,比较教育、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物流、护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共六个学科专业、百余所国内院校参与到对标联合研究中。通过项目研究,中欧双方高教专家在了解彼此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学生通用能力素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素养等方面细节进行了深入细致沟通,达成广泛共识,为中欧高校间实现机制化学分互认奠定了基础。未来,该项目研究重点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推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2日,记者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