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 | 最后一次“多睡一小时”,冬令时到底是节能,还是有害健康?

发布时间:2018-10-28浏览次数:249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28日凌晨3点,德国进入冬令时,在德国生活的人需要把表拨慢1小时。这种人为的时间改变,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用时空错乱、斗转星移来形容可谓一点也不为过。有的人享受着10月28日多睡一个小时的福利,可对于要通勤的人,如果忘记拨慢时钟,也许就意味过早地起床出发,意外地提前赶到冷清的车站。对于刚来德国的人,时令到底怎么调整,常常傻傻分不清楚。即使常年在德国生活有时也会忘记调整,而贻笑大方。

进入冬令时 © Trueffelpix


德国有夏令时(Sommerzeit)和冬令时(Winterzeit)之分,每年3月和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都会进行切换。与此同时,与中国的时差也会发生变化。夏令时期间,德国与国内时差6小时,冬令时期间与国内时差7小时。


是不是听起来很麻烦?为什么要调整夏令时或者冬令时呢?


从1996年起,欧盟就实行了夏令时和冬令时,旨在更多地利用阳光以节约能源。欧洲许多国家都处于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升起时间明显比冬季早,在天亮较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到下半季秋季来临前,再把时针拨回一小时,时针拨回来之后就是冬令时。所以实际上这一晚上并不是我们赚了1小时,而是把之前转换夏令时时被偷走的那1小时给要回来了。


据称,最早有夏令时构思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夏令时的英语是Daylight saving time,意思就是节约阳光时间。德国是全世界第一个实行夏令时的国家。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通过夏令时以节约战争中重要的煤炭资源。随后,德国的对手英国跟进了夏令时,法国和美国不久后也效仿实行。现在实行夏令时的主要是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1986年至1991年,中国也曾经实行了六年夏令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关于夏时令的宣传画 © Deutsches Uhrenmuseum


但是,夏令时和冬令时在德国越来越受质疑。批评者认为,在实践中没有明显体现出节能效果,负面影响越来越多。


据德国联邦环境署称,德国人的确在夏时制期间较少开灯,但在春秋两季,晨间开暖气时间的延长带来了更大的能源消耗。德国联邦议院2015年发布的“夏令时专家报告”指出,夏令时只带来了0.03%的能源下降,这一效果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德国能源专家解释,随着各种家用电器的增多,照明只占家庭用电很小的一部分,而大多数家用电器,比如冰箱、洗衣机、电脑,其耗能与天亮的时间没有太大关系。


德国交通研究部门也指出,每年从冬令时调整为夏令时时,都会比平时发生更多的交通事故。因为冬令时每天下午日照时间缩短,人们下班天色已暗,道路交通密集,容易导致事故。


时间调整制还隐含健康风险。当时令转变时,生物钟被打乱,进而影响激素分泌、新陈代谢、大脑的活动。睡眠研究专家警告说,时间上的来回调整有可能给敏感的人带来问题,例如失眠和食欲不振。人会感觉有“时差”,动物也是如此。德国奶农就曾多次抱怨奶牛因为要提前一个小时挤奶而感到不适。挤奶时间变了,但奶牛的生物钟没变,奶的产量就会变少。为此,奶农只得在时间调整前后慢慢地、循序渐进地调整奶牛的习惯。



时令调整让奶牛感到紧张 ©DPA


因此,欧洲冬/夏时制转换一直受到民众吐槽,尤其在德国,反对这一转换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2018年7月至8月,欧盟进行了一次网上问卷调查,短时间内有来自28个欧盟成员国约460万民众参加。结果显示,84%的受访民众表示希望取消冬、夏令时的转换,全年采用夏令时,不再保留冬令时。


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8月31日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也表示,主张废除冬夏时间变更。根据欧盟委员会随后公布的信息:2019年3月31日将是成员国最后一次有义务调时间,而2019年10月27日是否调整则由成员国自己决定。


不过,不少人都表达出对于欧盟内部可能出现时间不一致的担忧。如果各成员国采取不同的时令,将对货物运输衔接等方面造成影响。


不管怎么样,也许这个周日将会是德国人民最后一次“折腾”时间了。密切关注电子日程表、火车时刻表和班机起降时间的紧张,以及毫不知情时一脸蒙圈的尴尬,还有“早起”奶牛的焦虑,这些或许都将成为历史。


不过,周日还是得记得调整时间。想要身体更好地适应?学学奶牛吧!一步一步慢慢地调整,可不要一次太贪睡。


专栏介绍    

德国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景色迷人的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还有世界领先的环保产业和不断创新的生态理念。环境问题被视为德国国内除了就业外的第二大问题,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境政策面面俱到,环保措施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也影响着每一个德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专栏绿树“成”荫将通过作者的亲身体会和实地观察,介绍德国的环境政策、生态理念和一些趣闻,带读者感知一个绿色的德国、自然的德国、有机的德国。


栏作者

陈成,德国莱布尼茨农业景观研究中心研究员(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iter),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德中环境与能源促进中心副理事长。从事生态经济和德国环境政策研究,专注于中德环境合作,推广环保和生态理念,发表了多篇SCI学术论文,并在财新网、澎湃新闻、新华网等媒体发表过数十篇关于德国政治经济和环境政策的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