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2年,中德关系如何开启新的50年?

发布时间:2022-01-15浏览次数:156

编者按

 

本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即西索)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研究特色研究团队与澎湃新闻国际部合作推出的专栏西索欧洲评论的第14篇。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在德国国内复杂的对华声音中,中德如何共同努力,开启两国关系新的50年?

 

 

  

复杂,可能作为观察者在年末岁初回顾中德两国关系走势时最直接的感触。在事实方面,双边的经贸关系克服了新冠疫情影响,实现逆势增长,2021年中国有望连续第六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但是在感知方面,德国由于面临默克尔任期结束之后的权力更迭,而美国对华全面打压的大背景也深度影响了欧洲和德国的涉华话语,中德关系在德国一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内政化倾向。在贯穿2021年前三个季度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期间,对华政策须改弦更张、放弃默克尔路线的论调一度主导了德国的舆论,所有政党都把对华关系写进了竞选纲领,正面的中国信息从德国的政治正确中消失。最为典型的,当属德国几乎无人质疑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角色说。这与中国舆论对德态度的稳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领导人外交担纲

 

然而中德交往的大局未变。以双方领导人交往为纲,中德双边关系基本经受住了疫情和德国内政的冲击。疫情以来,习近平主席与德国领导人双边通话次数高达8次,前6次是与时任总理默克尔通话,最近两次是和新任总理朔尔茨。

 

2021128日,习近平主席在朔尔茨当选德国新一届联邦总理的当日致电后者,表达了祝贺。在1215日的施政演说中,朔尔茨并没有以三重角色说定位中国,表示德国的对华政策必须适应中国现实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不会改变,德国应该在应对人类未来共同挑战上与中国合作

 

20211221日,习近平主席与朔尔茨总理再次通话。最近一次通话传递的信号是,经过几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的呵护、引领和推动,中德关系基础扎实、双边合作丰富多元,无论经贸总量,还是社会人文交流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德国政府换届之际,两国领导人第一时间展开沟通交流,意义非凡: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个人关系,对两国关系持续推进至关重要,此为其一;双方都肯定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希望两国关系保持连续性,此为其二;双方展现了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寻求解决世界转型和全球性问题的责任感,此为其三。

 

可以说,中德关系在经历了2021年初的欧洲制裁中方与中方对欧反制裁、《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审议中断、德国出台《供应链法》、德国派遣护卫舰到印太巡航、德方炒作孔子学院议题等一系列风浪之后,中德两国领导人秉持政治家的定力,共同努力,开展了密切的高层对话和交流,为把握中德关系大方向、稳定中德关系大局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2022年两国庆祝建交50周年提供了政治保障。

 

四个力三个支柱

 

习近平主席用新的四个力即活力、耐力、韧力和潜力回顾了中德关系,提出从战略高度把握双边大方向,以务实态度推动互利合作,携手应对挑战、贡献全球治理。这既是对两国关系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朔尔茨则首次以三个支柱说定位中德关系,即中德经贸投资关系发展良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抗击疫情等全球性挑战方面合作密切;就阿富汗、伊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问题沟通密切。与欧盟对华的三重角色说定位相比,朔尔茨最新的三个支柱表述少了此前意识形态化的干扰,多了务实和积极的工作精神,而这种精神才是中德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驱动。

 

正如朔尔茨所说,中德经贸投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德国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21年前三季度,中德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速高达27%,全年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德国商会20212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2%的德国企业将进一步增加在华投资,尤其是大企业看好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希望加大对华的生产性和研发性投资。德国宝马汽车总裁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中国市场也是世界市场,赢得中国市场就意味着赢得世界,赢得未来。

 

德国面临的挑战

 

我们不妨进一步看看德国近年来对华态度变与不变的动因。德国国内政治格局日益碎片化,传统大党影响力逐渐下降,社会分歧加大。联邦议院内六党格局已经形成,联邦政府也跨入三党联合执政的阶段,国家治理和社会融合难度更大。同时,随着冬季到来以及新冠病毒出现新变种,德国疫情形势不断恶化,感染人数持续走高,既有效又能让民众普遍接受的政治抗疫方案仍告阙如。但是德国舆论很难正视中国的抗疫成就,而且中国在控制疫情后经济快速复苏,德国经济也从中受益,中德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深。这是德国的国内因素。

 

在美国主动挑起的中美对抗格局下,德国内部出现了选边站的声音。究竟是强调欧洲的战略自主、德国的利益,还是配合美国披着价值观外衣的地缘政治和霸权游戏,始终困扰着德国的政治话语。20212月,美国总统拜登首次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强调美国回来了跨大西洋联盟回来了,承诺重新建立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并且就重大事项与欧洲协商,让美国再次成为欧洲可以信赖的领导力量。在这个背景下,欧洲方面随美国起舞,以种种涉疆的不实之词和谎言为根据对中国发起制裁,中方当即实施反制裁。欧洲议会在20215月停止审议《中欧全面投资协议》;8月初,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前往印太地区,德国国防部表示要和伙伴以及盟友竖起价值观和利益的旗帜

 

然而,美国20218月在没有与盟友商议的情况下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导致德国联邦国防军在驻扎阿富汗20年、耗费120亿欧元、死亡59名士兵之后不得不仓皇逃离阿富汗;9月,盎格鲁-萨克森式的美英澳“AUKUS”三国安保同盟成立,让德国进一步理解了自己并不属于美国最亲密盟友的小圈子

 

如何在这种国内和国际大背景、大趋势下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处理与中国在一些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从德国、欧洲乃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最大利益出发与中国交往和合作,无疑是朔尔茨政府在未来几年必须回答好的问题。与其他西方主要国家不同,德国对华有着从默克尔处继承来的优质遗产,以及基本平衡的高水平经贸往来。同时,作为曾经的冷战前沿和受害者,德国没有理由投身于一场新的分裂世界的意识形态之争。

 

共同展望新的50

 

中德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重要双边关系之一。从大格局来说,中德两国有携手合作的国际责任,更好地共同应对全人类挑战。

 

从德国新政府的《联合执政协议》来说,德国吹响了进步的号角,立志在短时间内大跨步实现气候政策以及经济转型,这对德国是一个整体性的挑战。而中国在2021年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正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努力,依旧任重而道远。纵观历史,每次转型都意味着科技、社会、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

 

未来中德两国若能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在各自的历史经纬中看待对方的道路选择,以基于现实的理性为引导,面对共同的挑战,就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化、数字转型变化、治理变革等议题共同探讨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空间、新机遇,无疑可以为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继而开启两国关系新的50年。



资料来源:国际湃,202215日,作者:毛小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