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星期一,笔者收到了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大学邮件,通知笔者正式被录取为经济与商业教育学K教授门下的博士研究生;至此,笔者的博士申请阶段顺利结束,比想象中顺利很多。申请过程得到了众多师友帮助,特此记录,希望为和笔者情况类似的朋友提供一点可以参考的经验,特别是文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申请者。
纽伦堡-埃尔朗根大学校园
先介绍一下笔者的教育和工作经历。
2010年考入北京一所大学,开始德语专业本科学习,期间参加学校交流项目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附近小镇一所私立应用科学大学,之后在该校继续就读企业管理与跨文化交际方向研究生。
2017年在德国创立教育咨询公司,从事中德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关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长期跟踪相关领域两国最新发展动态、政策导向及存在问题,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并搭建了覆盖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和政府官员等的专家智库。这些都为跨学科博士申请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近两年,笔者在中德两国多平台发表文章和演讲,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2021年6月,通过德国工商会企业导师资质认证(详情: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德国进修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既是经济与商业教育学的基础,同时也是笔者的博士研究对象之一。
此外,笔者加入了德国教育学会和德国核心能力教学与研究会等学术组织。
萌生申请博士这个想法已经有好几年了,之所以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一方面是工作要经常出差,时间较难保证;另一方面,因为不想继续从事语言文学相关的研究,而德国大学通常会对专业匹配度要求严苛,担心无法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而与一位在法兰克福大学博士生交流时,我改变了想法。其实在德国想申请博士最关键的是找到愿意指导的教授,跨专业并不会成为障碍;既然已经在职业教育方面有了这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后来的经历证明,本学科的学术背景并非必须,而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可以成为一大优势。
1.如何选择研究方向?
跨学科博士申请,确定研究方向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笔者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产教融合背景下中国企业导师模块化培养方案的设计、论证、评估与再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研究方向的确定取决于个人的学术兴趣,博士研究持续三至五年,只有对所选研究方向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坚持下来。
其次,研究方向的确定应结合工作经验,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基于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和优化。“企业导师培养”是中国产教融合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方面德国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方案,对中国企业导师培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另外,选择与工作经历相关的题目可以较容易地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信息和开展访谈等。
此外,研究方向的确定要综合个人教育背景和资质;虽然是跨学科博士申请,但教育背景和资质仍然很重要,导师会以此为依据判断申请人是否具备开展该主题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负责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委员会也会据此决定申请人是否需要补课等。“企业导师培养方案”这个方向涉及到企业管理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经济与商业教育学等多个学科,而笔者学历背景和所获的资质恰好覆盖这些学科,再加上多年的行业经验,在申请时成为优势。
2.先确定导师还是先确定研究方向?
对于跨学科的申请博士,两者各有利弊。
先确定导师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导师研究兴趣缩小选题范围,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定切实可行的题目;但导师的兴趣和个人的兴趣未必一致,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有熟识的意向导师的情况。
在研究方向确定的基础上,通过各类渠道查询相关专业教授信息并与他们联系询问读博的可能性,更适合像笔者这样暂无意向导师而对于博士研究方向有清晰规划的情况。
3.如何找到心仪的导师?
找博士生导师是个体力活儿。
在研究方向确定后,首先要厘清相关的学科有哪些。以笔者的研究方向为例,从大方向看,它属于职业教育或经济教育学学科(BWP)范畴,而“企业导师”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职教师资);同时因为涉及德国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落地,有国际职教合作或跨文化方向研究经验的导师较理想。需要注意的是,博士阶段以个人独立科研为主,在寻找导师的时候不需要也几乎不可能100%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符合。
搜集教授信息有以下几个途径:
首先,可以在搜索引擎输入学科名称+Prof.+Uni进行搜索;其次,可通过文献或会议检索查找相关方向的教授;另外,在学术组织的网站上通常也会有相关专业教授的信息。
想找到意向教授,需要看哪些方面?
第一,教授的学术和工作背景,包括毕业院校和博士论文;可以了解教授学术发展历程和以往工作经历;一些教授本人也从事跨学科研究,部分还有高校外的实践经验;
第二,教授的科研兴趣和科研项目,特别是近5年的科研情况基本可以判断出教授是否会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产生兴趣;此外也能了解教授的科研更偏向理论还是实践;
第三,教授所带博士生和团队情况,包括博士生研究方向、在读时长等,以间接了解教授风格和初步判断教授是否有精力接收新的博士生;
第四,教授所在专业院系博士生培养条例关于录取要求的信息,判断是否接受跨专业申请以及是否能满足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
对意向教授信息的充分收集,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博士申请有的放矢,在与教授初次见面时也会留下做足了功课的良好印象。
4.如何高效率盲投博导?
博士论文的质量会影响教授的学术声誉,因此他们会优先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生。笔者没有在德国综合大学的学习经历,虽然在工作中结识了众多相关领域教授,但考虑到研究方向匹配度,还是决定盲投一些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教授。
想用一封邮件打动教学与科研工作繁忙的大学教授不是件容易的事,充分收集意向教授的信息是前提。根据笔者的申请经验,教授希望在短时间内了解申请者的个人学术和工作背景、博士申请动因和“为什么是我?”的回答;此外,对博士研究方向的简短描述也是邮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附件部分,可以发送个人简历、硕士毕业文凭及成绩单等材料。
5.如何与教授进行面试谈话
在盲投收到邮件回复后,通常教授会要求与申请人进行谈话,以深入相互了解和探讨研究方向的相关问题;这是申请者打动教授的最佳机会,因此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个人情况、申请动因、研究课题、时间规划等。
笔者与K教授共进行了两次面试谈话。第一次谈话地点在K教授的办公室,简短自我介绍后笔者重点说明了博士研究方向选择的动因、研究现状、研究目标、步骤及预期结果等,随后,教授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预期结果提出问题和建议;第二次谈话受疫情影响改为线上,笔者向教授汇报了基于第一次谈话对博士研究计划的修订情况等,教授认为笔者对研究方向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于是答应在导师同意书上签字。
教授是否适合做导师,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专业层面,与教授的科研兴趣是否匹配,科研观念是否一致;人际层面,教授与申请者是否能顺畅沟通,是否能友好合作。
笔者认为,对在职跨专业读博的群体而言,以下几个因素需要考虑:首先,教授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博士研究是否认可;第二,教授是否对研究方向有兴趣并能提出中肯的建议;第三,教授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对博士生进行指导等。此外,教授的年龄和学术声誉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6.总结
对于有意跨专业申请博士的在职人士,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充分发挥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博士研究方向;
其次,参加拟申请专业的学术组织,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相关课程;
最重要的是,在申请前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以上是笔者对在德国跨专业申请博士的经验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作者简介
李哲楠,德国CDB教育咨询创始人,现为德国教育学会联络会员、德国核心能力教学与研究会国际视野专委会成员、浙江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方略研究院德国站研究员等;长期从事中德教育对比与跨文化能力研究。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