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富翁在中国真的算不了什么,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想做亿万富翁也不难,甚至眼下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能成为机遇。
贺同,医生,身家上亿,63岁。
清早八点我就飞到了北京。酒店还不能入住,太早了。我又累又饿,大脑一片空白。但是几个小时以后我就要面对这天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剩下的时间刚够吃一餐热乎乎的早点。我的翻译王波倒是睡了个好觉,精神百倍地到机场来接我,心满意足地喝着保温杯里的热水:“嗯,多喝热水有好处!” 对于我们要去的地方,他已经成竹在胸。没过多久,我已经迷迷糊糊地坐在了一个诊所里。和中国大多数房子一样,这里也装饰着彩灯。彩灯晃得我更晕了,我艰难地集聚精神开始上午的访谈。
这里的主人贺同是我此行遇见的第一个富人。他一身藏青色西服,圆圆的脸庞,金丝边眼镜,气色颇佳,神采飞扬。他是我逮到的一条大鱼:上亿的身家。我递了名片,他却没名片可递。他开口就急着说明:"百万富翁在中国真不算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坐拥百万并不难实现。其实,只要把100万人民币换算成欧元,也就是大概除以7,中国的百万富翁也就算不上百万富翁了。所以,要想跻身上升中的中产阶级,买得起顶级的楼盘,娶得起体面的太太,享受崭新的全球化美好生活,那就怎么也得赚得并且保有千万身家,甚至更上一层楼。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要懂得理财。”贺同严肃地说。不用说,他自己就很擅长理财,所以还在给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百万富翁讲课做培训,教他们如何增长财富。看,我们德国人忙着做精神导师的时候,中国人却在做资本导师。不错,我想,其实......我也有那么点资本,不过我的资本只是一点刚发作的头痛脚痛——毕竟贺同还是个医生,一个中医......说实在的,我一直盼着能有个靠谱的中医给我望闻问切一把。但现在这个是什么情况?贺同到底是不是医生?还是说他曾经是但现在已经不是了?要不,他怎么赚得到那么多钱?
我没能想通这一点,于是困惑地望向王波,又转过来问贺同: "你是医生吗?是不是?" 贺同笑起来,十指交叉:"做医生怎么可能赚到上亿。" 他往气派的黑色仿皮老板椅上一靠,翘起二郎腿:"这个钱是靠保健品赚的。" 原来如此!贺同把一些盒子指给我们看。没错,这个房间里放着很多家人照片,还堆着好多盒子。可惜这位亿万富翁懒得打开盒子展示自己的财富奇迹。我暗地里想,也许到访谈结束的时候会给我们看吧,因为这会儿他正忙着教我一条珍贵的中国致富经。
"专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大分子领域,就不愁赚不到钱。"
这么简单。不仅是贺同,忙忙碌碌的中国人大多懂得这一点。保健品如今在中国特别热门。这里的环境被资本污染,但却为保健品带来了积累资本的大好机遇。为儿童、老人、病人开发的各种产品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贺同认为保健品非常必要的:"我们中国人需要这个,因为我们的食物已经不健康了。" 他强调说,他公司的产品“严格控制质量,用德国技术生产”,含有重要的辅助元素,比如细胞所需的活力因子,还包含植物、大豆、牛奶、维生素、矿物质或类脂等等重要物质。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每年拿出营业额的1%,大约5000万元,捐给95所希望学校,也就是中国的一种帮助贫困儿童的学校。贺同说:"我没想到开公司能赚这么多钱。我其实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帮助孩子们!" 今后他除了要把这一善举继续下去,还打算为残疾儿童提供资助。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他生活的重点,仍然放在健康预防上。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我还是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尽量少去医院。" 其实他已经做了46年的医生,所以很懂得"气通则百事通"的道理。但怎么通?不用说,这个问题可以花钱来解决,"有钱至少能给幸福打下基础。" 但他也表示,财务自由离不开时间自由,否则就毫无意义,但"最大的幸福还是健康! 没有健康,别的都是空的。"
这不仅仅是一句漂亮话,贺同对此是有切身体会的。"20岁的时候,我背水泥伤了腰。"他说。1969年到1979年间他当过空军飞行员,后来又做了军医,才有了休养身体的机会。"我想保卫祖国、保卫毛主席,但我工作非常辛苦,总是劳累过度。" 后来他的人生目标就变成了"健康长寿"。尽管他仍面对重重困难,尽管身体虚弱、环境又恶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肺只剩下一半,但从此他得以返璞归真,幸福从此变得非常简单。一句话:"思想要坚定、行动要灵活。" 然后呢?贺同直言不讳地说,"可以向我学习,改变自己。" 他为此感到自豪。因为他正是靠着这种态度发家致富的。
他的生活并非一开始就像现在这么美好富足。"1994年我还住在政府分配的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呢!"他说,"但后来我转变了想法。" 1995年,他放弃了靠拿提成的推销员工作,买了一家新公司的原始股。靠着这么简单的技巧,他获得了突破,从此渐渐懂得资本的运作。而后他陆续开了几家公司,但也仍一直兼职做中医。他有时还会在明星聚会上给人看手纹并给出健康忠告,成为深受欢迎的中医明星。
贺同说自己有个朋友是"中国最富有的人",还给我们看一张两人合影。"但他过得不好",他止不住地摇头,"胃不好,压力太大了。" 他又一次强调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同时还要吃对东西,还有热情、随和、知足也是我们需要的。" 毛主席的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难,"我也没什么机会",他不无遗憾地说,但今天的年轻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我的梦想却没有成真。" 他少年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世界乒乓球冠军,"我乒乓打得真的不错。" 所以他认为应当争取" 在小时候就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问他是否会抱怨毛主席害他失去梦想,"没有",何彤平静地答道,"毛主席还是我最崇敬的人。" 好吧,我说:"但是你赚取亿万财富这事儿,符合毛泽东思想吗?" "当然了",何彤淡淡地说,"时代在变,毛主席到今天也不会反对这些。“
房间里有好多色彩斑斓的家人合影,他很放松地坐在中间,还把这些照片重新摆了一下方便我拍照。他还把他太太的照片一张一张找给我看,摸着照片一遍遍说“家庭妇女,家庭妇女“。我当时觉得很怪,这也太大男子主义了!后来我回想起来,感觉他可能是很高兴自己能让太太过上好日子,也许他太太也辛苦了半辈子了。接着贺同终于给我看了手纹和耳朵,也就是很专业的一瞥,就对我的肠胃、脊椎和子宫做出了诊断,而且说的都不错。我惊了。
可惜他没来得及给出什么健康忠告,也没来得及打开盒子给我看里面的保健品。好可惜。因为他忽然坐不住了,他太太来喊他,急匆匆地要他赶紧过去。他起身就离开了房间,没打招呼,一点表示都没有。采访就这么嘎然而止。我们目瞪口呆地离开了彩灯装饰的诊所。这下我们算是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说再见,甚至连亿万富翁都未必会说再见。
但我怎么也放不下的,却是另一个问题:要如何才能在小时候就实现自己的梦想?
采访系列故事将在“”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问福中国】栏目连载,敬请期待。
Simone Harre(西蒙•哈尔)
作者:Simone Harre(西蒙·哈尔),德国人文学者,作家,为报刊撰写人物传记和文章,亦创作小说。她曾在德国和中国分别花费五年时间向人们询问对幸福的定义,并把她2014年以来在中国的访谈在德国结集出版。经她本人授权,“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对访谈集进行选译连载,译文视情况略有删改。本系列图片与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https://simoneharre.com/
译者:俞宙明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