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于2017年5月成立,并确立了媒体作为机制内涵建设首要合作的五大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德人文交流不断深入,中德两国在电影电视纪录片等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通过电影节,纪录片展映,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两国均希望通过电影文化影展的形式让输出国观众更好的了解本国的人与事,并在了解中增加互信和合作。“中德人文交流”微信公号特邀香港著名影评人、纪录片导演何威开设专栏【中德影像】,每个月为大家解读一部电影,从内行人的角度看中德电影。
《伊莎贝拉》电影海报 © 豆瓣
《伊莎贝拉》(Isabella)是香港导演彭浩翔2006年执导的一部非常杰出但却一直被低估的作品。不论是人物,场景,还是生活气息都让人觉得非常地道。至今为止,这部影片是最完美诠释澳门特色的影片。当然不得不提的是音乐,选用的葡萄牙Fado音乐不仅符合澳门的背景,也完全符合剧中人物那忧郁无奈的复杂心情。电影由寰亚电影公司投资1000万港元制作,获得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第27届葡萄牙波尔图国际电影节亚洲赛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奖;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随着回归日的到来,澳门司警马振成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因为凡有各种不良记录靠关系混饭吃的官员不仅将被辞退还将被追究责任。对于马振成而言,他既没有出逃的能力又没有继续生存的能力,在1999年澳门回归前,他其实就是一个挂着警章但不学无术的街头小混混而已,更要命的是上面的官员要他代为顶罪。走投无路的他正在考虑计划做单抢劫案,然后携款逃去东南亚小国躲藏。偏偏在这时有个漂亮的小女孩找到他,声称是她的女儿。这让他非常纠结,因为抢劫、出逃之事不可能带着她,但放弃计划又意味着自己只能锒铛入狱。
《伊莎贝拉》电影剧照 © 豆瓣
影片巧妙设计了两个主要人物:马振成与女儿张碧欣。一个浑浑噩噩的度日,没有理想、缺乏爱心与责任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女儿却是即美丽又善良,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两人的相处让马振成认识自己,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并重新做人。人物背后的设计其实代表的是不同时代的澳门,一个是回归前的澳门,另一个是即将回归后的澳门。回归能把两个不同时代的澳门切割开吗?如果不能,不同时代的澳门又如何面对以及接受彼此?导演给出的答案显然是非常的温馨与圆满。
《伊莎贝拉》电影剧照 © 豆瓣
其实除了彭浩翔,香港也不乏其他明白人,严浩的《浮城》其实就是一部极好的审视回归前后自己的影片,和《伊莎贝拉》异曲同工。澳门回归22周年,相较回归更久的香港,两地的确有着极大的差别。澳门低调谦虚,务实改良。而香港则从未好好审视回归前后的自己,高傲自诩、浮夸兼懒政避事,导致非但无建树还千疮百孔,不得不依赖中央帮助亡羊补牢,希望一切尚为时不晚。
专栏作者
何威(笔名:小浪/啸朗),香港影评人协会荣誉会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影视委员会执行主席,香港国际创意与科技总会副会长,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学术顾问,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基金项目评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
联合编剧及演出《明媚时光》;
导演及摄影《猪扒包搭咖啡》,获澳门国际电影及录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奖,《音乐天地/Music from Heaven and Earth》,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奖,《迴响/Music Tour in Austria, Europe》,入围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纪录片;
旅游宣传短片《Only you, is my love》,获澳门国际电影电视节最佳短片金奖;
短片《澳门芭蕾之夜/The night of ballet》获澳门国际微电影节星火奖
潜水广告短片《flying Blue》、《瑶瑶的阳光》(监制)
RTHK纪录片《跋涉者萧红》(摄影、剧本顾问)
CCTV9纪录片《跨境儿童》(摄影);
剧情短片《一念上下》(执行制片及编剧),《瑶瑶的阳光》(监制);
创意香港《创意智优计划/CSI》(评审委员会成员),《首部剧情片》评审委员会成员,《创+作音乐篇》(短片评审委员会成员);
《东方财经》杂志特约撰稿人
《紫荆论坛》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