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英 | 从德国走向世界乐坛的华人指挥

发布时间:2018-05-13浏览次数:342

为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中德文双语版于2017年金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有对两国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界人士的访谈实录共20篇,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为该书作序。

2014年,中德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我们公众号也将以这三大支柱为主线,连载本书内容,向读者展现中德建交45周年来,奋战在各个领域的人士如何投身建设良好的中德关系。


本期刊载书中对享誉世界乐坛的华人指挥汤沐海的访谈 —— 《从德国走向世界乐坛的华人指挥》。


汤沐海实在太忙了,记者赶赴天津,在排练间隙采访了他。刚结束排练而且身体有些不适的汤沐海看上去有些疲惫,但当记者提起德国和音乐这个话题时,他立刻就来了精神,关于他与德国和音乐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住了。


记者:您1979年30岁的时候作为中国首批公派留学生赴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深造,请您讲讲最早在德国学习的情景。
汤沐海:1978年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开始增加,国家选送一批批优秀的科技和人文学科学生去国外学习。我当时就想,我们搞音乐的也应该到国外进修深造,于是非常诚恳地给时任文化部部长周巍峙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们音乐人的心情和愿望。不久,上海音乐学院就得到两个留学名额。我和另一位同学被选中。我们在同济大学狂学了半年德语之后就来到德国。我记得入学考试非常难,外国学生的德语要达到歌德学院中级班毕业水平,专业考试更难,必须与德国学生一样,考试得满分才有可能被录取。许多考试的科目比如歌剧是我在国内没有经历过的,但我经过刻苦的努力,通过了考试,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大师班学习。


记者:您被当时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卡拉扬看中并有机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这个机会是怎么得到的?
汤沐海:说起来有些传奇。我在大师班学了三年,当时我一心想参加卡拉扬国际指挥比赛。我有一位朋友认识卡拉扬,知道我的想法后他告诉我,卡拉扬脾气古怪,最好不要到喧闹的柏林找他。于是我们来到他当时居住的萨尔茨堡。一次卡拉扬刚从指挥台上下来准备休息,我不顾一切地走上去对他说,我很想参加卡拉扬指挥比赛,希望得到您的允许。他问我从哪儿来的,学习什么专业,等等,就说你报名吧。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当我提出想观摩卡拉扬的排练时,竟被他允许了。业内人都知道,卡拉扬是很严厉的,他在排练时不让任何外人在场,因为他会随时训斥那些已经是大师级的艺术家们。后来我参加了卡拉扬国际指挥比赛,尽管成绩很好,却因年龄超出比赛要求,引起裁判意见不一。卡拉扬知道后说,那我来听听汤的指挥吧。可到第二轮比赛时他来晚了,没看到我的指挥。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就说:“明天早上比赛都停下来,汤再指挥一次,我来看。”指挥的前夜,我通宵准备,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我指挥了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这是卡拉扬最拿手的指挥曲目,我选择这一曲目,无异于班门弄斧,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因此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任何胆怯一气呵成。卡拉扬看了我的指挥后,马上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让我一年之后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正式音乐会。这是我一生当中最荣耀的时刻,要知道那时我只是一个青年学生!果真在一年之后我指挥了柏林爱乐乐团。之后我跟随卡拉扬学习了两年。当时公派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是有年限的,卡拉扬还亲自给中国政府写了一封信,说像汤沐海这样有才华的青年应该留在欧洲继续学习。从这一点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


汤沐海与卡拉扬


汤沐海指挥柏林交响乐团


记者:您一直热衷于中德文化交流,把德国的音乐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文化艺术介绍给德国人。您是怎样把中西方元素融合在一起的?
汤沐海:我多次讲过,我们应该在国际音乐,特别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宝库中凸显我们的地位,而且这个宝库会因为我们的加入更具魅力。我曾指挥过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交响乐团演奏众多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如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谭盾的歌剧《门》、瞿小松的歌剧《命若琴弦》,等等。我们要演奏好西方音乐,西方乐团也要演奏好我们国家的音乐。我们要用主人的身份主动做好这个工作。这是我们与西方平起平坐,共同分享世界文化的使命。中国的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西方最早的歌剧还要早200多年。我把昆曲《牡丹亭》介绍到欧洲,且演出不是像过去那样仅限于华侨华人的圈子,而是将其推向当地主流社会,再由当地著名主持人用幽默的语言向观众解说,台上台下进行互动,让西方观众切实感受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高雅和优美。

汤沐海在演出中


记者:德国的经历为您驰骋世界乐坛奠定了基础。您应该有些德国情怀吧?
汤沐海:我在德国生活了30多年,德国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精神上是中德的混血。受德国文化的熏陶,我崇尚严谨、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指挥家,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功夫,不付出汗水是不行的。特别是亚洲人,和西方同行做到一样好还不行,还必须做得好很多,才能被他们承认和佩服。

谈到中德建交纪念活动时,汤沐海告诉记者,他今年9月将在天津指挥演出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和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第一场、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歌剧”的《莱茵的黄金》,以此作为献给中德建交45周年的纪念礼。


(采访、翻译:柴野、李越)

汤沐海,1948年生于上海,6岁学习钢琴,大学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专修作曲与指挥。1979年至1983年在德国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指挥大师班深造,获得联邦德国艺术学院最高学历文凭,曾随卡拉扬、伯恩斯坦等指挥大师学习和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汤沐海先后担任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和音乐总监。


资料来源:
资深媒体人柴野先生主编的《忆海拾英·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一书,由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赞助出版。
我们在此特别感谢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和柴野先生授权“中德人文交流”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