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英 | 我在北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

发布时间:2018-02-25浏览次数:240

为纪念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忆海拾英》中德文双语版于2017年金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有对两国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界人士的访谈实录共20篇,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为该书作序。

2014年,中德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中德关系的三大支柱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我们公众号也将以这三大支柱为主线,连载本书内容,向读者展现中德建交45周年来,奋战在各个领域的人士如何投身建设良好的中德关系。

本期刊载书中对前驻华大使君特·修德(Günther Schödel)的夫人艾丽卡·修德(Erika Schödel)的访谈—— 我在北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


记者:北京是您的出生地,您童年的时候在那里生活了多久?青年时期您和中国及亚洲也有非常多的联系,是这样吗?
修德:我的父母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认识,然后他们就结婚了。我哥哥君特和我出生在北京。父母曾经对我说过,我在北京出生的地方是“德国医院”。20世纪80年代我们在北京的时候,我和我先生去那个医院看过,那座建筑位于东交民巷,我还找到了当时我出生的那间屋子。

我在北京度过了非常美好的童年。我家一开始住在东城区的苏州胡同,后来搬到了东交民巷使馆区。离开北京之前,我们住在喜鹊胡同那里。这个胡同今天已经没有了,不过80年代的时候我还去过那里,找到过我们当年住的房子。

三四十年代在北京的时候我上的是德国学校。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所学校不太好,学校用的都是德国下萨克森州的课本,我们根本没有上过中文课,也无法了解中国艺术、绘画、书法及历史这些知识。我的中文都是平时跟其他孩子们还有和父母的工作人员学会的。当时外国人在北京都住在一起,没机会接触当地的中国人,我当然也不可能和邻居的小孩子们交上朋友。

20世纪40年代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1946年,我和家人被美国人遣返回德国。1953年,我父亲作为领事被派往香港的德国总领馆,我和我母亲随后乘船前往香港。在船上我认识了君特·修德,当时他作为德国外交官正在去曼谷的路上,半年之后我们在香港结婚了。

婚后我们两人在曼谷生活,然后去了雅加达。很多年之后,我丈夫成为驻雅加达、北京和新德里的大使,当然我也陪着他在这些地方生活。所以说,我的整个人生就是跟亚洲打交道的。


记者:修德先生就任驻中国大使的时候,您陪着他在80年代回到了您的出生地北京。您当时有什么感觉?在北京的那几年您都经历了什么?
修德:我丈夫在1980年被派往中国,我们在那里生活到1984 年。34年之后又一次来到北京,对我来说那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我带着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穿越北京的大街小巷,很多街道和胡同我还都能认出来,不过那时候北京的城墙都消失了,这太令人遗憾了!

当时的中国刚开始推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整个国家有种将要启程的氛围,我们经历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作为德国大使,我先生将很多中德政府及经济界要人召集在一起,介绍他们相识相知。我记得,那些年我们的大使官邸举行过很多招待会。后来我先生提起他在北京的往事时经常说,他当时能够促成很多事,这让他非常高兴。

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社会和外界还非常隔离,外国人很少有机会和中国人建立关系相互来往。不过,当大使馆举行活动的时候,我也会利用机会认识一些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里,我认识了女画家王亚妮。

骑在毛驴上的艾丽卡和哥哥1934年在北京

我见到亚妮的时候,她还是个孩子,大概有7岁吧。当时她画的儿童画在中国很有名,尤其是她画的那些活灵活现的猴子。亚妮的家乡在广西恭城。亚妮的父母邀请我到他们家去做客,当时恭城还没有对外国人开放。我到了阳朔之后乘汽车去恭城的路上可以说很惊险。尽管我的穿着打扮尽量像中国人一样,并且我也会说中文,但当地人还是发现了我这个外国人。后来警察来了要我离开恭城,并开车把我送回阳朔。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难忘的。

幸好这一切现在都成为了过去。中国已变得如此开放,外国人在那里旅行已经毫无问题。


记者:您对中国今天的变化怎么看?是否还会再回老家去看看?
修德:现在我每次到中国去,大城市的变化都让我感到惊讶。我不喜欢城市里的高层建筑。上海一些高楼的楼顶因为有些艺术元素看上去还不错,北京的很多高楼却比较丑陋。当然我不能只是怀念过去,还应该跟上时代。不过我现在去北京的话还是喜欢住在胡同里的四合院酒店。

从前我母亲说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已经85岁了,尽管还很精神也很健康,但谁知道这样还会多久?去年我最后一次去北京的时候,见到了所有的老朋友。我自己在胡同中散步,在街头吃烤白薯,在路边小店里吃饺子。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因此我在想,这也可能就是我最后一次去中国了。

(采访、翻译:黄霜红)



艾丽卡·修德(Erika Schödel),1931年12月出生于北京并在那里生活到14岁,艾丽卡的父亲当时在北京经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军将艾丽卡一家从北京遣返回德国。1980年,艾丽卡的丈夫君特·修德(Günther Schödel)前往北京就任德国驻华大使,艾丽卡随夫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从1980年到1984年,艾丽卡经历了“北京最美的80年代”。
资料来源:
资深媒体人 柴野先生主编的《忆海拾英·中德建交45周年访谈录》一书,由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赞助出版。
我们在此特别感谢德国柏林禧利旅行社和柴野先生授权“中德人文交流”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