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更积极、更真实的中国形象,是王欣三十多年来的愿望,也是他的工作。还有一个问题也同样重要:中国如何以健康、正确的方式应对全球化,同时又守住自己的悠久历史?
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先生
他曾在加利福尼亚度过了6年,但主要是出于机遇巧合:“另一位同事没拿到签证,只有我拿到了……”他受命在当地负责一个中国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思想方面的图书。为了推销自己社里的书,他去参加各种活动,又在这些活动上被一家智库看上了。“一切如同水到渠成”,王欣说,他原本学的是化学,不过中途放弃,转入了跨文化传播专业。
“我的人生像是一辆出租车,我就是司机,由上车的人来告诉我向哪开。”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由各种偶然决定的。或者换句话说:“中国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家底蕴,可能自己都没有觉察。”道路本身就是目的。“不管怎么说,一切就这么发生了,最后我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这里。”今天傍晚,他正在北京最著名的商圈里和我们喝着咖啡,审视着我们。
面对我们的一连串追问,他起初略有不悦,因为我没有事先拜读他在领英上的简历。但我从来不做这样的事,这是我的原则。我要通过倾听而不是阅读文字来认识人。我不要形成什么先入之见。而且他也没事先拜读我的简历啊,他说我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他自己呢。
不过他其实还是个很不错的人,一个随和而聪明的家伙,后来我们晚上还一起去吃火锅、喝啤酒,玩得很开心。我们管他叫全球化先生,因为我们给每个采访的中国人都起个外号,而全球化就是他的研究主题。
他曾供职于一家中国的非营利性的民间智库,现在则经营着他本人和一些中国知名的前外交官和学者们共同发起的智库(致远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中心)。顾名思义,这是一家机构研究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社会相关问题和战略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机构,通过研究成果和研讨活动来影响公众舆论、国内外同行和企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库的工作。
智库这个概念出现在二战期间,当时指的是一种做过防窃听处理以供平民和军方专家商讨制定军事战略的场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面向实践的研究机构,研究内容也渐渐超出了安全政策领域。如今在北京也有了这样的智库,王欣就是其中一家的副主任。
他负责的领域非常广,为外国专家的工作做好安排,组织讲座,请专家讲特朗普,自己开讲座,发起或否决一些国际项目,或是考察诸如“中国企业活跃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等问题然后把数据分析结果推介给政府、企业。当然了,他最喜欢的还是有一定影响的项目,“例如就中国与美国的合作提出建议。”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美国很重要。”
©unsplash.com
他对中美欧关系、英国脱欧、自由贸易等等发表了一番高见,“后续如何发展,就走着看吧”。他真的是一个放松的、开朗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长大了的顽童,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作为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中介人,接触着全球的各种思想,他能够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看世界并做独立思考。但他的人生驱动力,他的目标,却一直是要对等地向外介绍中国文化。
“因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非常值得向外推介。不是每个文化都能拥有这么丰富的内涵,但遗憾的是,中国却经常遭到无知的误解,媒体上的形象也相当糟糕。”
同时他也认为“中国自身也有责任”,因为“中国不搞自由主义,而且有些比较严格的管理,外国人就觉得我们管得太死,不开放。”但如果把目光放得深远一些,去审视中国的历史,看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是吸纳众多外来文化的鼻祖。”几个世纪以来从周边各个地区迁徙过来的少数民族和她们的文化都被这个巨大的帝国所吸收,“而后是列强入侵中国,现在则是全球化。”全球化虽然带来了财富,但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它也仍然是一种中外博弈,也会对内在稳定和文化传统带来一定的挑战。
©unsplash.com
保护家庭、保护国家、保护文化,这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固有理念,但是自我保护是否真有必要?要保护的话,又应当如何保护,保护什么?正是这些问题驱使着王欣去寻找答案。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打造更积极的中国形象。他很希望自己的项目能带来改变,“但效果不很理想”,他不得不承认,所以他正在着力培养年轻人才,希望他们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说的都是工作。那么他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自然的、简单的生活就是我的幸福。我日常作息很有规律,收入也虽然不很高,但足够用了。”他的秘方很简单:
“简单的生活就是幸福…… 不过当然了,要想每天都幸福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有句话:“五十而知天命。”年过半百,人的内心归于平静。王欣现在已经达到这种状态,什么也不怕了。“我就是希望不要再有战争了,打起仗来是老百姓最苦。”我问他对中国的未来有什么期待?“这么大一个国家要改变很难,一步步走才是正道。”
然后他开始揣摩我的年龄了……别说,他估计得还真不错。对此他是这么解释的:“你虽然看着还挺年轻,不过,凡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都不会有多年轻了。”
Simone Harre(西蒙•哈尔)
作者:Simone Harre(西蒙·哈尔),德国人文学者,作家,为报刊撰写人物传记和文章,亦创作小说。她曾在德国和中国分别花费五年时间向人们询问对幸福的定义,并把她2014年以来在中国的访谈在德国结集出版。经她本人授权,“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对访谈集进行选译连载,译文视情况略有删改。本系列图片与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https://simoneharre.com/
译者:俞宙明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