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大厨的梦想 | 问福中国

发布时间:2021-01-14浏览次数:53

中国人相信“民以食为天”,那么烹饪呢?

我向大厨提出了一个问题,他的回答却是:呃……

M先生,44岁,顶级酒店的主厨

在中国,人们追逐的不只是金钱和声望,有一样追求是绝对的、永恒的、最重要的,那就是美食!“民以食为天”,品种繁多、色味俱全的美食,无论是高贵的席面还是街头的小吃,都是那么赞。


©unsplash.com

于是有一天,我坐在往上海去的车里,忽然想到,如果像德国人说的,“爱情来自美味”,那中国不就是一篇高调的爱情宣言吗!所以这里的厨师得是什么样的呢?哇,好想知道。于是我说:“我要找个厨师谈谈。”不久后我真找到了一个,而且是不一般的人物:M先生,上海一家高档酒店里的大厨。

我们约在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他有一点儿时间和我们聊。在酒店顶层的豪华沙发上落座后,我马上抛出了核心问题:“请问大厨,烹饪食材会给你带来幸福感吗?”然后自然是充满期待地望着他。可是,令我不安的是,面对这样的终极发问,这位一身雪白厨师装,头顶高高厨师帽的44岁的大厨,却似乎显得无动于衷。

他终于开口了,但有些犹豫不决。“呃……现在可以这么说……”可以怎么说?哦,是能给他带来幸福感了。“现在可以”?天啊,这也是我完全没想到的!至少他还是证实了一点:做个好厨师不能仅靠技术,还要用心。但他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确并非出于对厨艺的热爱。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他说:“很简单。我想尽早挣钱。我想出国。那个时候正好厨师很热门。”于是他就成了厨师。

©unsplash.com


也就是说,即使在关乎享受的事物上,仍然是资本取代了热情。我一下子觉得难以接受,但其实我应该早就料到的。中国人很务实,包括我们的这位大厨。他起初在几个餐馆里打工,负责宰蛇之类的活计,他最喜欢吃海鲜,对西餐最不感兴趣。他不怎么关心客人,但也不喜欢客人把盘子装满又不吃。“浪费可耻”,他觉得中国人特别容易这样,“德国人要好些。”

大厨追求正确性。他也喜欢巴洛克,读尼采的书,听肖邦的音乐,看《纸牌屋》之类的美剧。他喜欢看人们通过辛勤工作、凭自己的双手有所成就的故事,就像他自己的故事一样。按规定他上午十点才开始工作,但实际上他总是七点半就来了。“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安排”,他说。

©unsplash.com


他父亲是搞技术的,所以他的职业道路完全是自己独立打拼,他为此而感到自豪:“不靠钱,不靠关系,全靠勤奋。”而且如今他在这个职业上也已经颇有小成,他已经站在了这里,在这个青春风格老房子中奢华的五星级酒店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沉迷豪华派对的上流社会游客冲进二十年代的衣帽间,然后又驾着老爷车匆匆离去。

不过,M又表示自己并不打算一直做厨师。“这一行压力太大了”,其实真的谈不上什么热爱。那他想做什么呢?他耸耸肩表示不知道。“也许当个作家?”他有这么个梦想:

“一栋房子,一只狗,安静写作,没人打扰。”

©unsplash.com


也许他要写的就是自己在酒店里经历的故事。无论如何,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已经越来越接近这个梦想了。“再做十年我就不做了”,他说,“然后在上海附近的一栋别墅里开家小民宿,在离上海大概一百公里的一个好玩的地方,那里有个古镇。”房子已经有了,钱也不缺,因为他是最早炒股炒房的人之一。

眼下他在酒店里已经不大管后厨的事,而是更多地负责行政管理。他希望能够以充满人性化的、有爱的方式传递食物中的美好。“我要让员工们看到我对他们的关注和尊重。”但工作绝不等同于他的生活。他在家里从来不谈工作。“人应当拥有空闲的时间,要有时间留给朋友和家人。”而日常生活也不会掺和到工作里去。

业余时间里,他最喜欢读的是烹饪类和经济类的书籍。他还有一个17岁的女儿,他会支持她追求她自己的梦想。他想起了自己遥远的家乡。“我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他说,“那时候环境还没有污染,我们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

这就是大厨M先生。我问他对幸福究竟是怎么看的?他想了想,说:

“我的幸福就是,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并拥有人生规划”,以及“希望有一天能在德国高速上尽情飙车。”



采访系列故事将在“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问福中国】栏目连载,敬请期待

Simone Harre(西蒙•哈尔)

作者:Simone Harre(西蒙·哈尔),德国人文学者,作家,为报刊撰写人物传记和文章,亦创作小说。她曾在德国和中国分别花费五年时间向人们询问对幸福的定义,并把她2014年以来在中国的访谈在德国结集出版。经她本人授权,“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对访谈集进行选译连载,译文视情况略有删改。本系列图片与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https://simoneharre.com/


译者:俞宙明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