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德国我学到一个词,叫作eindeutschen,意思就是(使)德国化。这也是我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十二年期间感受颇深的一个词语,尤其是在职场上。
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正式工作,我在德国的不同类型的公司工作过:从中国公司到德国五百强再到德国中型家族企业;经历过身边全是中国同事的情况,也曾是公司唯一一名中国员工。我目前的工作合作伙伴和客户遍布亚洲和德国,每年都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以及德国一线城市出差。所以今天就想聊聊我眼中的那些中德差异以及文化冲击。
图片
德国品牌&工作机会
也许是历史原因,在德国小城市里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比比皆是,比如制造光学系统、工业测量仪器和医疗设备的蔡司Zeiss总部位于只有七千多人的南德小镇上科亨Oberkochen,国际知名男装品牌雨果博斯Hugo Boss的总部在一个拥有二万人口的小镇麦琴根Metzingen,而运动品牌阿迪达斯Addidas、彪马Puma以及轴承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舍弗勒Schaeffler的总部位于拜仁州的也是两万人口的小村子黑措根奥拉赫Herzogenaurach。这些品牌在提高整个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就业率以及推动地方经济这方面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这也许也是德国好的工作机会不仅仅集中于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吧。
跟国内的热门城市一样,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德国大城市们也是大名鼎鼎的堵车之城,而且房租、房价也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喜欢住在大城市的郊区或旁边的小镇。每天早上坐ICE、地铁、城铁或者开车上班族们有些单程花的时间也是在两小时以上,交通不便利还会导致打工人的通勤成本增加。虽然德国铁路非常发达,但是以晚点为著称的德国铁路,对于没车的住在小城市的打工人,真的非常不友好
图(左):麦琴根(Metzingen Outletcity)雨果博斯(Hugo Boss)
图(右):上科亨(Oberkochen)蔡司(Zeiss)
工作时的沟通方式
大多数的德国人在职场上可以说是把个人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是教育体系和从小教育理念的原因,大多数的德国人是非常自我、个人利益至上。有时觉得,德国人是没法完全了解国人这种与人方便、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的。
还有一个直观感触就是德国人眼里好像不太有“面子”这件事情。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甚至是跟老板之间,意见不统一,不乏有直接表达出来不同意见的,针锋相对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完全不留情面。直接沟通在解决问题以及项目推进上可以是一种沟通优势,只是对于相对内敛的亚洲人有的时候是当头一棒,我现在还得提醒自己去适应这件事情。
但是,这里请不要理解为:德国人都直来直往,Nein!背地里说坏话的小人哪里都有,想要避免职场PUA在哪里都要注意。
表达&思维方式
之所以把表达方式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在西方工作的亚洲人真的可以适度学习德国人不过度谦虚、勇于表达自己、表现成果的这种能力!眼看着德国同事可以把做得不那么好的项目,说得天花乱坠,你此时作何感想?抛开国籍,抛开在哪里工作,如果一个员工勤勤恳恳勤劳工作,但是不懂得在对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把工作成果呈现出来,老板真的不一定会看到你做的工作。所以,请职场新手们赶紧get这份技能!
工作&私人时间
德国人非常重视私人时间,下了班或者周末一般都会人间蒸发,也不会再回复邮件。大多公司也并不提倡加班!很多德国公司采取灵活工作时间,公司会规定每周平均工作时长,而你可以在跟老板协商以后,决定开始工作的时间。一部分德国人尤其热衷早起,好友在一家德国的美国公司工作,连美国以及比利时公司的同事都跟她一同感慨,说有些德国同事为了拥有更多下班以后的私人时间,早上六点就开始上班,下午两点就回家了。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为了避开早高峰,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坐火车、地铁去公司。为了自由,你们真的太拼了!
德国的夏天,确实推荐早起工作,因为德国大多办公室都是没有空调的。试想30度以上炎炎夏日的下午二点过后,大脑就基本上不属于你自己的了。不过这些比起在国内的996或者24小时操心的工作状态,有没有空调真的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约谈方式
在德国跟欧洲的合作伙伴或者客户约谈,发邮件或者是打电话就ok了。然而在我第一次回国出差跟客户约谈见面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邮件联系的最大的弊端:时效性不足。尤其是在你遭遇意外晚点堵车等特殊情况时,一个微信真的可以帮你解决从约时间到social的所有功能!不光是这个,从买饮料、叫车到买火车票,在国内出差,不电子化真的会举步维艰,所以乖乖下好所有相关的app,才能好好在国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必须说,我真的太喜欢这样的改变了,因为真的太方便了!
工作效率
每次比较中德工作效率,我就会想,如果柏林勃兰登堡机场请的是我们国内的施工队和项目组,是不是不到一年就能把这个机场搞定了?当然我们不能用国籍来定义工作效率的高低,毕竟德国是同时拥有高自动化的流水线以及柏林机场、斯图加特21项目的神奇国度……
大多的中国公司的工作节奏都很快,大家脑子转得都特别快,也会少很多德国式的教条。不过跟国内公司合作的一些项目有时需要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让你不得不集中精(加)力(班)。
图(左):柏林勃兰登堡机场
图(右):斯图加特火车站21项
呼唤你的名字
上大学的时候我使用德语名更多一些,但是总有一种找不到自我的感觉,所以职场上我都选择只介绍我的中文名。我在德国五百强公司工作的第一天,我的老板带着全组人练习读了一遍我的名字,实在太萌!必须说歪果仁们在念我们国人名字的时候,绝对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我的名字有时候国人都不一定能完全念对,更别说歪果仁了,我听过无数种版本,还有直接放弃,选择了只念我的姓氏的……
图:中文不难
反之同理!我们去学习歪果仁名字发音的时候,真的也是挑战,亚洲以及个别欧洲人的名字也都有不好读的。我有一位土耳其同事结婚了之后使用了复姓,整个名字加在一起快三十个字母…我都一直努力避免提到她的姓氏,因为我真的无从说出口…我跟她说过我读她姓氏的感受,她说跟她读我名字的感受差不太多,俩人哈哈大笑。
您和你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对职场上职位和称呼都非常重视的。德语跟汉语相似的地方在于都会使用“你”和“您”,德语有专门的两个词表示“相互称呼你”dutzen,以及“相互称呼您”sietzen。在德国公司,企业文化、公司规模、老板对你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同事和同事、同事和老板之间的称谓。我现任的公司从去年宣布以后所有公司员工都直接dutzen,虽然这么说,但是要直呼CEO名字的时候,有时还是会心里打鼓,总有一种不尊敬师长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我们在日常生活以及职场当中,即便不是领导,我们也会对比我们年长的长辈使用尊称,而我们的长辈一般不需要对我们使用尊称。在德国,是否可以从“您”转变成为“你”,在职场上一般只有老板能决定,而且也不能你对老板称呼“您”,而你的老板对你称呼“你”。
办公室氛围
德国职场上没有办公室斗争?那怎么可能!公司内部门不同,团队的气氛也可以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不管在哪里,请珍惜可以和睦相处、相互支持的同事和老板们吧!
不过必须说德国人并没有我之前想象的那样,真的完全把私生活和工作群分开。跟在国内一样,跟同事或者合作伙伴成为朋友的其实也很多。只是,他们在工作上是否也会支持你,是另外一回事。
人情味
我们对于德国人的大多印象就是严谨,有时候会有一些距离感甚至是冷酷。而德国人的人情味有一个很特别的表现,就是在同事生日、结婚、生子等特别的时刻,他们就会给相关团队、甚至全公司发邮件来“筹钱”准备礼物。跟在国内去参加同事婚礼等等异曲同工。德国在准备礼物这方面非常热衷于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很多还会亲自动手制作礼物,或是特意定制礼物,还有人会根据收到礼物的那位同事的喜好或者需求非常用心的选择适合的代金券。我有年生日前两天刚搬完新家,就收到了大家送我的宜家、Zara Home的代金券,就特别贴心!
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在国内的很多职位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德国,很少能感受到浓浓的敬酒文化,我经历的德国人大多商务会餐都会安排在中午,如果是认识的时间比较长的,或者非常信任的合作伙伴,偶尔也会在下班之后一起去喝一杯或者共进晚餐。并不是在德国就没有酒桌文化,德国人也会充分利用啤酒节、葡萄酒节等大型休闲或者公司活动与客户以及合作伙伴们增进感情。不过,他们第二天是否还记得前一天晚上说过的话就不能保证了!
虽然调侃了很多,我其实很感恩,不仅有机会感受中德公司以及职场文化的不同,还慢慢锻炼出来在不同职场文化穿梭的能力。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用同理心去理解双方历史文化、思想背景的不同,相互学习和吸取对方的优势。求同存异,从而做最好的自己。我也愿大家在自己的职场上生活中,无所畏惧,乘风破浪。
以上的分享都基于自己的自身体会,并无他意,如有冒犯请多包涵。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黑森林小分队,几位来自中国的好奇宝宝,在德国留学,热爱生活,喜欢体育运动,希望通过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体育对德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体育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心得与体会。除此之外,我们还关心在其他中德人文交流领域默默奉献的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身影,尽我们最大的可能还原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吴蕴逸
此文作者黑森林小分队特邀的吴蕴逸女士,吴女士拥有德语语言文学及旅游管理双学位,国际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留德12载,走过4大洲33国家,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奥特莱斯的亚洲市场负责人。多次受邀德国国家旅游局主持关于德国旅行的直播,并打破直播热度记录。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正式工作,她在德国的不同类型的公司工作过。吴女士以专业的角度与丰富的职场实战经验,为您分析与总结中德职场的差异与文化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