缕缕青烟升腾而起,抚慰着我们的心情。在烟雾环绕中我们安静下来,望向袅袅烟气,感官游走,随它去往佛陀的方向……我们放松了,精神和心灵都得到了治愈。
这就是香的魅力。这些古老的知识和技艺埋没在历史中,却也总有人在试图寻回它们。师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亲手拾起中断多年的线索,唤醒了沉睡中的家族传承。
“我的曾祖父就是民国时期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师女士说,她如今也想要继承他的衣钵。她一直喜欢古诗词,传统文化总是令她心醉神迷,但她还是觉得对许多文化典故知之不深,直到在大学学习医学和中文的时候接触了中医,她才豁然开朗。她也终于领会了古诗词中“香”的意境,得以窥见一段往昔的故事。为香学奠定了基础。从2011年开始了自主创立翰方香品牌,五年以来,她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她制作香品,开设课程,甚至还为国际选美竞赛的参赛选手提供培训,教她们如何优雅地进行传统的香道表演。她的初级课程3日收费4800元,中级课程4日收费6800元,课上提供百余种实验材料,传授香文化历史并指导实践操作。
她为我们放映了研究所的一部介绍中国香历史的影片,它告诉我们,香料在印度和东南亚比较多,而如香膏和香水则在埃及出现得较早,公元前3500年就已经开始应用。香在隋唐时期(约公元500-700年左右)即已在中国广泛传播,因为早从汉代(约公元200年前后)开始,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就已经颇为兴盛了。而这种香传到罗马和希腊,则要到七世纪,当时它成为富裕阶层追捧的奢侈品。
师女士说:“哥伦布在追寻香料之旅中发现了新大陆。香料从此改变了世界。”1370年,第一款香水在匈牙利诞生,1670年出现了香精,1708年有了香皂、科隆香水和类似鼻烟用于嗅吸的香粉。欧洲人在提取香精,而中国人却仍然在使用原材料。“当时我们技术发展得还不够”,师女士说,“其实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
香道技艺直到数年前才重新复苏,不过这种名称不是中国的叫法,而是来自日本。“日本人很高兴可以把我们的古老知识重新还给我们”,师女士说。她也得到过这样的传授。她的香道证书是由一位日本大师颁发的,是日本皇族的15代传人,也为中国宫廷制作御用香品。西方香水和东方香品的区别在于,前者只需散发芳香,后者却全面有益身心,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只不过是香品和香水都有“香”字。而“香”在中国也往往是“线香”的代称。
师女士目前的关注点是传统香和医学的结合。现在她的香品公司在筹建阶段,还不挣钱,因为香的市场上,眼下香水仍是大头。虽然如此,师女士还是筹措了千万资金,并已经聘用了7名员工,暂时安置在在另一栋楼里,其中3人负责培训,2人负责生产,1人负责市场营销,1人负责内勤。师女士自立门户之前供职于一家公办研究机构的眼科部门,2006年她接手了这个机构,后来转为私营。她先生也在那里工作。该机构专注香品和护发、护眼产品,目前都还在开发阶段。
师女士刚出了一本关于香的专业书,这本书还被高校选为参考教材,因为它现在还是该领域的破冰之作。在选择香品材料方面,她非常小心。“我的香品都是可食用级别的”,她骄傲地说。对于我提出的关于吸入烟雾可能有害人体的问题,她的解释是:“用电加热方式就不会产生有害的烟雾。”她说着又为我们示范了一番。
我们看着师女士如何在一个小罐中加入细细的香灰,放上一块香,又看她给我们展示填充着香料的香球,这种香球可以在被子中的温暖下散发幽香。还有香薰手链、香薰容器和各种香木。架子上还有无数装满香料的玻璃小瓶。香木中最昂贵的一种叫做沉香,其生成原理是细菌侵入树皮创口,刺激木料分泌芳香油脂。天然形成的这种木料每克价值数千元。
“它对胃、肠和肾都有好处”,师女士说着,拿了一块给我们看。这块木料虬劲有力、价值连城。她说自己也是因为惊讶于香料的极佳疗效,才开始试制自己的配方。比如马来沉香适合晚间放松,檀木则有助于日间集中精神。难怪以前在中国只有上层社会才用香。它既需要教养,也需要金钱。展示结束后,她让我们自己选一个小香包。
然后又轮到吃饭节目啦,额,想到又有一大桌美味在等着了,我们很开心。可是史女士的徒弟安琪却有了一个更妙的主意:她点了必胜客的披萨,而且是每人一只。太棒了!外卖小哥还没来,我们先去上了个洗手间,回来的时候却又有了一个意外之喜:胡子叔突然冒了出来。而且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劲啊。对了,发现没,他理过发了,脑袋精光锃亮,胡子也短了。我们笑着和他说我们的发现,他也笑了:“当然了,我说过的,胡子我随时可以不要的。”
采访系列故事将在“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问福中国】栏目连载,敬请期待。
Simone Harre(西蒙•哈尔)
作者:Simone Harre(西蒙·哈尔),德国人文学者,作家,为报刊撰写人物传记和文章,亦创作小说。她曾在德国和中国分别花费五年时间向人们询问对幸福的定义,并把她2014年以来在中国的访谈在德国结集出版。经她本人授权,“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对访谈集进行选译连载,译文视情况略有删改。本系列图片与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https://simoneharre.com/
www.simoneharre-Glückshelden.de (幸福课程)
译者:俞宙明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