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王家二老的京剧生涯 | 问福中国

发布时间:2021-04-01浏览次数:44

他们年过八旬,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已经75年,常常联袂登台。他们出生在建国前,这一辈子跨越了几个时代,仅这一点就堪称幸运了,因为的确难得。

  

在青岛,我们在所住酒店的花园里见到了一对非常特别的老夫妇,二老都姓王。我想,我们德国人很难体会到这两位的特别之处,也许满脑子华语流行曲的中国年轻人也一样。因为今天在午后的阳光下与我们相见的这对风度翩翩的老人,正是两位中国京剧的耆老。

  

  

两人都是82高龄,但面容年轻,并不显老。他们向我们走过来,雍容持重而又带着经典的中国式谦和。两人都彬彬有礼,她比较开朗健谈,他比较含蓄但一样热忱。两位都是颇有身份的人,所以面对我们也有些犹疑,不确定我们是否值得信任。但他们还是来了,并认真地回应我的提问,真是太好了。

  

王家二老介绍自己是国家一级演员,一举成名后几乎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舞台。王先生甚至9岁就开始了舞台生涯,从没做过别的行当,也从没想过转行。二老的舞台生涯只中断过一次,那就是文革期间,除了现代服装的革命样板戏就没有其他剧目可演。

  

  

因为不想被派到乡下去演戏,当时还年轻的他们悄悄隐退去过起自己的小日子。他们的应对方法很简单,就是生几个孩子,因为他们知道有孩子的家庭不会被派往农村。计划成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出生。一家人得以生活在一起,还可以躲在小屋里安安静静地写剧本。

  

“我们如果当初没有登上舞台,也许会成为作家”,王女士说。直到1979年,他们年近不惑时才终得重返舞台。“我们真的很幸运”,他们说,因为到他们那个年纪,本来已经不敢指望了。

  

  

王女士出自一个富裕而仁善的家庭,王先生则出身贫寒。早在相爱之前他们就已经在舞台上扮演情侣了。他一开始唱小生,随着年岁渐长后来又改唱老生。由于他们是在建国以前参加工作的,所以现在享受的是离休待遇。这又是一种真正的幸运,后辈演员对此是求而不得了,所以王女士说,“对于现在的境遇,我们很感恩知足了。”

  

我们也在关注世界上的难民问题。我们这边日子过得不错。

  

他们手头相当宽裕,但生活却很节俭。夏天在青岛过,冬天在西安过。他们在青岛给学生授课,也在上海担任客座教授。因为保养良好又懂得自律,身体和音色都仍保持了最佳状态。所以直至今日他们仍能登台赢得阵阵掌声,尤其是在有政要出席的大型演出上。

  

  

那孩子们呢?我问。他们摇头:不,孩子们没有继承我们的衣钵。”他们都从事别的职业,一个儿子甚至做了拳击裁判。对于这个,老两口看得很透。他们说没问题,时代在变。再说,如今京剧不流行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现在能做的就是:回顾这段充实的共同生活的日子,一段如胶似漆的美好姻缘。“我们从来不闹矛盾!”王女士说着,绽开少女般的笑容,“我们是平等的!”比如说,“我先生切菜,我炒菜”,还有“我们讲文明礼貌,不说脏话坏话。”她说他没有坏习惯,他说她性格直爽,坚强、大方。我们请王先生选做一朵花,他说希望自己是梅花,“傲骨铮铮不畏严寒”。而王女士的选择也与他类似: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为了保护自己。

  

  

然而,他们最后还是放开了自我防线,就在树荫下为我这个德国戏盲倾情展示了一小段唱腔。啊,但愿他们没有注意到,我这种对京剧和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人,对这个艺术真是一窍不通,无从欣赏。当然了,鼓掌喝彩是必须的。

 

采访系列故事将在“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问福中国】栏目连载,敬请期待。

  

  

Simone Harre(西蒙•哈尔)

作者:Simone Harre(西蒙·哈尔),德国人文学者,作家,为报刊撰写人物传记和文章,亦创作小说。她曾在德国和中国分别花费五年时间向人们询问对幸福的定义,并把她2014年以来在中国的访谈在德国结集出版。经她本人授权,“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对访谈集进行选译连载,译文视情况略有删改。本系列图片与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https://simoneharre.com/

www.simoneharre-Glückshelden.de (幸福课程)

 

译者:俞宙明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