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九年之“痒”——我与“德辩赛”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8-11-14浏览次数:201

2018年11月10-11日,歌德学院(中国)与教育部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德语辩论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德语专业院系的48支参赛队伍在此进行了激烈角逐,展示各自的风采,用智慧和魄力为暖暖的冬日校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本次比赛在德国驻华大使馆、大众中国、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支持下,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德语教育界人士共赴此次“唇枪舌战”的盛宴。

获奖选手


歌德学院在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培训、服务方面一直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连续多年举办“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辩论赛”。今年正值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建院三十周年庆典,值其“而立”之际,我也想细数一下作为一名德语人,我在德语路上与“德辩赛”的不解之缘。


参赛人员与嘉宾合影

从第三届到第十一届德语辩论赛,历时9年,我的身份从一名初识德语的学生、辩论赛的选手转变为一名德语教师和辩论赛承办方,可以说,辩论赛见证了我的成长,与我的德语学习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辩论赛现场


2009年我还是本科生,作为辩手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德语辩论赛,当时能够通过校内重重选拔,进入这样一场全国性赛事,这种经历对一个在德语学习之路上刚刚起步的孩子来说十分珍贵,因此这场比赛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神圣的地位,当时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


比赛校内选拔的时候,我根本没觉得自己能当选,因为当时的我上大二,还是个“学渣”,沉迷各种文体活动,眼看着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经常出入图书馆,自己对图书馆的布局还一无所知,就这样浑浑噩噩且快快乐乐地度过了2年大学时光,直到2008年奥组委来学校选人,要去北京当志愿者,这种有荣誉感且可以旅行的机会对我来说有十足的吸引力,它的魅力竟足以勾起我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在德语之路上能走到今天,首先得感谢奥组委!也正是在此之后,我开始认真系统地学习德语,自己使劲练嘴皮子,语音、表达、台风都在慢慢地进步。

自2007年起,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德语辩论赛已成功举办11届。


第三届全国辩论赛我记得是在大外举办的,那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首次参加全国性赛事,我这爷们儿般的性格倒是从不怯场,更多感受到的是新鲜、刺激,不过在专业水平上,本想说去了好好表现,结果上场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曾以为很充分的论点论据,跟准备更充分的对手比起来,还是不够强大。当时我挺羡慕有些学校有外教全程辅导和陪同,因为当时我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德语比赛经验,对语言的把握并没有那么到位,整个比赛纯凭自己准备,难免在语言“地道性”上有那么些心虚;我还羡慕那些本科教学注重口语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跟德国人交流的学校。所以那时的我,对辩论赛应该是“仰慕”居多,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自己钦羡的对手,成为语言地道,思维敏捷,表达流畅的德语人。


如今9年转瞬即逝,我在德语教育相关行业工作了5年有余,每年都会以会务赞助者的身份参与这项赛事,作为比赛“服务人员”我对大赛内容的兴趣逐渐淡漠,转变成对形式的关注——参赛队伍多少支,赞助单位有哪些,我们需要提供什么赠书和奖品,我们的布展是否完备,后续该怎么写报道……这些工作让我从学生时代的崇拜和学习角色中抽离,开始进入职场人士的角色,于是开始进入感情平淡期,7年之“痒”开始了。


更巧的是,2018年,在我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第一个年头,又赶上了这位“赛事老朋友”在我校举行,这时的我有两个身份,很好地将我之前的工作经验和现在的工作结合了起来——参赛队伍的老师和会议承办方,这其中的缘分实在令人惊喜和感动。


在2018年的赛场上,新的身份下蕴藏着更复杂的感情。多年的学习历程和工作经历,让我对台上的评委和嘉宾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畏惧和陌生感,相反,赞助方、评委、各校老师,都成了很好的同事和朋友。现在看台上的选手,会对他们的表现默默作出自己的评价,不管好坏,都有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学生表现得好,我会跟着高兴,表现不好,我会揪心和反思自己,思考以后该怎么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本届赛事特点鲜明:“辩论”火药味比以往浓烈了许多。如今的选手,大概是时代发展的缘故,在表达自身立场和否定对手立场时更为直接,甚至可以说是“不客气”,在语气上体现最为明显,而我记得许多年前,我们在辩论时还未曾因为“入戏很深”而提高音量,激动到打断对手,或直接否定别人的论点,或者说那时的我们更倾向于“和平辩论”的态度。这是这个时代的学生特点,没有好与坏之分,相反,场下的老师、选手听得津津有味,认为有“火药味”的辩论才更有滋味。另外,以前我们都说女生在学外语方面占优势,而现在则不同,台下的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评价道:“这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而且一些男生在发音上更出彩。”这是对过去德语学生特点的一个颠覆。


如今的德语本科学生,有的刚上大一就能够参加辩论赛,充分体现了“高起点”教育的成绩;辩手的思维逻辑清晰、视野非常开阔,证明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手段对能力塑造有重要影响。台下有老师评价,现在的孩子真“厉害”,既是说观点和辩论态度的“犀利”,也是说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厉害”。这一切说明了随着时代发展,学习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我国德语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


从第三届到第十一届,从2009年到2018年,我与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德语辩论赛之间,从学生稚嫩的崇拜,到工作上游刃有余地服务,再到赛队老师的责任,从期待到倦怠再到重逢的喜悦,经历了九年之“痒”之后,“我们”再续前缘,在我的大本营相遇,幸福地“相处”,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和宝贵的人生经历。其实德语圈子很“小”,在每年的德语赛事中,我都会与许多恩师、同学和曾经的同事相遇,每次相遇都会让我们的感情增进一步,这让我更加喜欢德语圈子,因为时间越久,在这个圈子里的每个人就越像家人。


作者简介

邹露,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西欧语学院德语系讲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研究方向为德国外交,硕士攻读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曾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德语编辑。曾负责“新经典高年级德语专业教材建设项目”、ITEST高校德语试题库建设项目和《走进德国》等系列教材出版工作,策划录制德语微课《零基础快速掌握德语语音》和《德语口语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