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克“乐思” | 莱茵访“龙” —— 漫谈“中国龙”与“德国龙”

发布时间:2018-11-12浏览次数:617

龙堡遗迹

莱茵河在德国土地上蜿蜒近九百公里,被德国人亲切地称为“父亲河”。自古以来,河流流经之处便会滋生文明,在广袤的莱茵流域,至今都不难寻到文明发展的足迹。近日,笔者就探访了一处莱茵沿岸的“藏龙之地“—— 龙堡遗迹(Drachenfels)。


由龙堡宫俯瞰莱茵河 © Yue Pan

龙堡遗迹位于波恩东南的七连山脉之上,小城柯尼希斯温特境内。正值深秋,身着五彩华服的山间植被轻吟着一曲秋意浓,阳光跳跃在色彩的掩映中。步入登山小径的那一刻,笔者仿佛也步入了这幅秾丽的油画里。


几次回转之后,笔者远远望见了龙堡的真容。如今的龙堡虽只是断壁残垣,但每一块石头都见证了莱茵河畔千年以来的历史。龙堡的兴建要追溯到公元12世纪的前叶,而其得名原因,相传比其本身历史则更加久远。如果你对北欧神话有所了解,抑或是魔兽世界的忠实玩家,又或是圣斗士的热心观众,你一定对龙血骑士齐格弗里德(Siegfried)有所耳闻,龙堡的得名正是与这位龙血骑士有关。相传在龙堡所在的山上,曾盘踞着一条邪恶的巨龙,它居山洞,占财宝,住在周围的人们每年都要向它进贡一位处女,方能求得些许安宁。一日,故事的主人公英勇的齐格弗里德骑马路过此处,遭遇巨龙,成功地将其斩杀,并在龙血之中沐浴,身上凡龙血浸过之处均变得刀枪不入,不伤不死。


图右上角为龙堡遗迹,中间的城堡为十九世纪修建的龙堡宫 © https://pixabay.com/de/drachenfels-rheintal-rhein-bonn-3512650/

这是个有着北欧神话背景的日耳曼传说。在中世纪中古高地德语叙事长诗《尼伯龙根之歌》中也能找到这个传说的踪影,著名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也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传说以及关于尼伯龙根的两部巨作中,不仅龙血骑士的英勇令人赞叹,巨龙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也颇为值得探索。


齐格弗里德屠龙图 © http://de.fabelwese.wikia.com/wiki/Lindwurm

在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和其象征意义虽在几千年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其正面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从伏羲氏的图腾崇拜到民间的龙神之说,还是从自秦汉兴起的帝王真龙说到佛教影响下的龙王说,龙的形象都是智慧的,强大的,神圣的且极富权威性的,它是吉祥的象征,是神灵的代表,其积极意义仅在语言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卧虎藏龙,鱼跃龙门,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等。


相比于中国龙的正面形象,龙堡传说中的这条龙,形象看上去就不那么“高大”了,除了身大力强这一特点与中国龙相似,它的邪恶与贪婪将它明确定位在了正义与道德的对立面。在欧洲的传说里,诸如此类的龙的形象其实并不少见。在“圣乔治屠龙”的传说中,龙亦为恶名昭著的想要霸占城堡中公主的贪婪巨兽,其最终命运是被骁勇善战的圣乔治所铲除。由此不难看出,龙在欧洲这片土地上常常饰演的是反派角色,而溯其根源,其反派地位是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大陆的发展而不断被巩固的,这在《圣经 · 启示录》中就可得到了印证:“米迦勒和他的天使们与龙交战……可是龙不能得胜……那巨龙被摔了下来…它就是那古蛇,被称为魔鬼和撒旦…”


有些学者指出,西方之龙与中国之龙并不能相提并论,更有人指出,西方之龙之所以被称之为龙是翻译不恰当而造成的。然而有意思的是,龙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古时候远在亚欧大陆两端甚至隔海相望的人们却都有着关于这种生物描述或记录,就算是将西方之龙与中国之龙视为两种不同的“生物”,根据考古发现,文字描述以及各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西方之龙与中国之龙的众多形象中,也常常有能吻合之处。如此的“不谋而合”其原因值得人们探究,而更值得深思的是,究竟是文化与宗教中的何种力量让人们赋予了“龙”迥然不同的精神内涵。


栏作者

Niklas Donath(倪克),籍贯德国图林根州,现就职于墨卡托基金会。李派快板书第四代传人,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第二届“武清 · 李润杰杯”快板书大赛非职业组二等奖获得者。

潘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经济史专业博士在读,认证跨文化培训师。


专栏倪克“乐思”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发现中德文化交流中的有趣话题,扩宽视野,促进沟通,增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