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德中经济合作研讨会日前在德国西部城市科隆举办。该研讨会由德中经济联合会主办,百余名来自两国政府和企业的代表以及经济领域的专家出席了今年的研讨会,一同就“德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有机结合、两国今后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模式、企业在德国与中国的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热点话题探讨、交流。
2018年德中经济合作研讨会主论坛现场
中国驻德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王卫东在致辞中呼吁德中双方拿出直面竞争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他强调,必须警惕德国舆论中的一些刻意渲染“中国威胁”、指责中国“掠夺技术”、投资环境恶化等错误言论。封闭保守与零和思维只会让企业丢掉良好的合作机会、限制自身发展,“与其争论怎么瓜分现有的蛋糕,不如通过努力和合作,共同做大蛋糕、做出更多的新蛋糕”。
德中经济联合会的顾问委员会主席安德雷亚斯·施密茨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中国的创新能力,认为中国正致力于改变过去“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厂”的形象。他表示,中国近年来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努力大家都有目共睹,德国亦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创新合作伙伴。
主论坛加班讨论
在企业报告环节中,德国材料科技厂商科思创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部负责人韩思乐以他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让大家了解了十年间中德工程师在技术研发领域的紧密合作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德国电力能源企业Orcan 的首席财政官沃尔夫冈·布兰德也与现场嘉宾分享了自己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德国人的善于计划和中国人的善于试错的工作模式相结合,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来自德意志银行的中德投资专家李莉从投资的角度对中德合作进行了解读。她指出,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与中国在相关领域不断加深合作的德国将进一步激发中资企业的研发潜力。未来,汽车、工业AI、健康等领域的高新科技将会是中资企业在德投资和展开合作的重点。
分会场:在德国的市场开发与拓展
对于中德合作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与会嘉宾普遍持乐观态度。在来自德丰律师事务所的托马斯·埃森眼中,中资企业近年来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就足以说明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韩思乐表示,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是由中国率先研发出来的,但德国在高精尖领域的优势依然明显,可以说,两国发展各有特点,所以不必对中国的发展过于担心:“目前来看,德中是互补伙伴而并非对手。”
资料来源:国际在线,2018年11月22日,记者:阮佳闻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http://news.cri.cn/2018-11-22/878ec8e1-f4ef-7bc1-83b4-6bcb51aeece3.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