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精彩中德人 | 带德国水兵后裔“青岛寻踪”

发布时间:2018-12-10浏览次数:112

2014年11月4日至1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之际,一个由47名当年德国青岛水兵后裔组成的特殊访问团来到了中国的海滨之城青岛,这个访问团的组织者之一是德国欧芳公司的总经理于芳女士。“未名光影”团队采访了于芳女士。


德国水兵后裔“青岛寻踪”访问团种植和平友谊树


于芳由于工作上的事情经常德国中国两头跑。去年下半年,我们在一次见面时,她告诉我她准备带一个德国水兵后裔访问团来中国访问青岛。我见过许多在国外呆久的人,组织国际之间的访问交流已经是习以为常,便没怎么太在意,以为这也是她生意的一部分。


去年11月下旬的一天,于芳给我打电话,说是想学做一个微信公众号,让我帮帮忙。于是我来到了她在北京的公司。在公司办公室,于芳再次谈到了此前曾跟我提起过的“德国水兵后裔访问青岛”的事——但与上次不同,现在此事已经成为“过去时”。


我看了她存在电脑里的有关这次活动的大量照片和报道,她津津有味地讲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这时我才知道,组织这个访问团,并不是她的什么生意,完完全全是她与这些德国水兵后裔的一个机缘,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创举”。

于芳与青岛德国水兵后裔在一起


把这件事说清楚,还得从117年前讲起——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被杀,悍然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之后强迫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强租青岛海陆面积计551.5平方公里,租期99年。然后德国开始了长达17年的对青岛的殖民地统治和建设。


下面的几张图片为100多年前的青岛——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100年前的1914年8月23日,觊觎中国胶州湾已久的日本借机对德国宣战,向德国占领的青岛发动进攻。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战场。


由于德日双方兵力悬殊,德国战败,数千战俘被运往日本当劳工。这批人后来回到了德国,但他们对青岛的印象已深深地刻印在了脑海里,平时经常将这些回忆讲给自己的子孙听,把从青岛带回的照片、物件等拿给子孙看,于是,青岛便成为这些德国水兵后裔的一个“念想”。


于芳在德国居住的小镇上有一个社区医生叫穆勒,他爷爷100多年前就在青岛呆过;与于芳同城的施密特老头儿的爸爸100多年前也曾驻扎在青岛。于芳发现,这些祖辈在青岛呆过的德国老兵后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他们给我看祖辈留下来的老相册和老物件。后来,我就和穆勒一起组织了几次青岛德国水兵后裔的聚会。”


“每次聚会都会来很多人,最多的一次有一百多人。年岁最大的有八十多岁。他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到青岛去看看。我本能地觉得应该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当年那些在青岛参加过一战的人早已过世,现在他们孙子辈的人都六七十岁了,是最后一批见过那些老兵的人了,再不抢救挖掘,很多历史就会消失了……这一帮就是两年,今年终于成行。”


于芳为了组织这个访问团可以说费了相当多的心思,与国内各个相关部门协调,与承办单位青岛城建集团接洽,安排落实每一项日程计划,做好一切意外事件的处置预案……


于芳一边指着电脑里她搜集的老照片,一边向我介绍访问团到达青岛后的情况。“没想到青岛人对这次青岛德国水兵后裔的访问这么热情,那些天这些德国老人被许多热心人照顾着,被众多媒体记者包围着……他们带了很多当年他们爷爷们留下的资料照片和物件……他们说他们是来表示歉疚和建立友谊的。



我看着电脑里的照片,不无担心地问于芳,“带着这么多风烛残年的老人漂洋过海,你就不担心有人出状况?”于芳说,“怎么不担心啊?这次还真有两个老人摔了,但是有穆勒先生啊,他是急救医生,很有经验的。再说,这次是很多老人来青岛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不能成行,他们将留下不可弥补的人生遗憾。”

穆勒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


这些德国水兵后裔们参观了青岛啤酒博物馆、老总督府、俾斯麦军营旧址、迎宾馆和青岛文史馆;穆勒先生还被青岛公交集团授予名誉汽车站站长、施密特先生被授予一战远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史料众多,而在青岛战场我国掌握的史料却很稀少,这些德国水兵后裔们的到来,帮助填补了许多研究方面的空白。


于芳指着一张照片对我说,这个地方是一战时德国青岛总督府的地下室,当天访问团被安排在这里就餐。这个总督府是迪特尔·施密特先生的父亲亲手主持改建的。他父亲当时是一位工事专家。施密特先生一进到总督府,就四处寻摸,终于在厕所的一面镜子下面发现一道小门的痕迹。他执意要求打开那个小门。小门被打开了,里面是一些浮砖,推开浮砖,呈现出一个很大的空间。原来,这是一战时德国驻青岛总督隐蔽的地方。一百多年过去了,连后来的主人都不知道到它的存在和用途。今天,这个尘封的秘密被施密特先生揭开了,因为他父亲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这个地方。迪特尔·施密特先生还说,这个密室可以通到远处的一个碉堡,当然,是否属实还需要实地勘察……


施密特先生发现的总督府“密室小门”


此次与德国水兵后裔一同来访的还有24位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的成员。这个团成立于1911年,最初由一些上世纪初曾经到访过青岛的老兵或水手组成。这些人返回德国后,时常怀念起在这个东方国度海滨之城的时光,于是组织成立了这个名为“中国青岛”的合唱团。他们的标识上也赫然印着“中国青岛”四个汉字。一百多年来,合唱团的成员虽然已更换了几代人,但他们一直用歌唱延续着与青岛的渊源和对中国、对青岛这座城市的向往。这次合唱团首访青岛,他们用优美抒情的歌声,送来了德国人民对青岛人民的美好祝愿,传递中德人民之间的友谊。


11月7日是100年前德国向日本投降交出中国青岛的日子。这一天青岛德国水兵后裔们参观了青岛一战遗址公园,他们在炮台山上和青岛人一起种下了两棵树:一棵叫“友谊”,一棵叫“和平”,他们以此表示自己的歉疚之情,回顾历史,反思战争,共建友谊,祈望和平。


在有德国水兵后裔参加的一战历史研讨会上,于芳致辞说:“毋忘历史,携手创造未來,是我们的责任。今天在这里,我们也在目睹一场人性与和解的场景。这个访问团回国传承下去的就是——爱,友谊,和平!能为此略尽绵薄之力,我感到很高兴!”  我也为有于芳这样的校友而高兴!


资料来源:未名光影,2015年1月15日,作者: 雪虹

注: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于芳和“青岛寻踪”访问团德国水兵后裔提供

原题目:【校友故事】 于芳:带德国水兵后裔“青岛寻踪” ,第36期

https://mp.weixin.qq.com/s/xApjtj_C3htebvYloH6J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