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对话德国 | 在德国当教授是怎样一种体验?

发布时间:2018-12-30浏览次数:579

编者按

2016年4月,怀揣着“架设中德桥梁,促进中德深入交流学习,带动在德华人共同成长”的理想,毕业于清华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校友姜伟和刘旭辉一起过了把“创业瘾”,在微信公众号蓬勃发展的阶段,从各大知识传播博主、时尚博主、美食博主的10万+阅读量的大号中独辟蹊径,创立了严谨又不失风趣的中德精英访谈平台《对话德国》微信公众号,在一问一答中,与行走在中德之间的年轻人们分享中德精英们的行业见解与人生经验。“中德人文交流”经授权转载文章。



嘉宾简介

张建伟教授任德国汉堡大学信息科学系多模态技术研究所(TAMS)所长,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计划特聘专家。


张教授长期从事工业4.0中的感知学习和规划、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智能机器人技术、多模式人机交互的研究与开发。在张教授任职所长期间,TAMS 研究所主持了多个德国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邦教研部与工业合作项目和欧盟 ICT 重大项目,开发出可用于工业4.0的经验学习机器人系统、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双臂装配系统、多模式人机交互平台、开放机器人软件、认知式电子教学界面等多项技术与系统。


张建伟教授参与编写的《我们在德国当教授》一书封面


1 中德任教差异


对话德国:张教授,您好。我想,咱们有不少在德国的博士生、青年学者都希望能像您一样在德国成为教授,甚至是终身教授,您认为他们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自我提升?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张建伟:首先,我想说,在德国做教授是一个受尊敬的好职业。除了承担一些课程教学义务外,学校允许教授自由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会为他配备一个基本的团队,教授可以享有大空间的学术自由。


中国学生若希望在德国获得教席,需要培养自己的各项素质,其中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对语言的掌握、在申请项目时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参加学术管理的能力等。这些素质都远超过现在作为博士生只写论文的范畴。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论文之外帮教授写研究计划,然后通过研究计划学会写项目报告,学会跟工业界打交道,甚至通过国际会议、来访教授等发现未来研究题目。


其实,做教授有两个关键素质:一是能够真正独立地找到一个题目发表高水平论文,这说明你的科研是独立的;二是能够找到一个还没有人写论文的未来可能的新方向来申请研发机会。具备这两点素质就说明你可以独立地领导一个小组,然后逐渐成长。


另外,中国人在这边做教授,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具有的中国背景这一优势,做好中德合作。在工作中,通过我们的刻苦、通过与德国产业的结合,加上我们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创新理念,把中德融合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我们作为一个“国际人”,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地方,既可以发挥德国人不具有的优势,也可以克服仅在中国工作的局限,使我们在德国的这个环境里起到一个国际专家的作用。



对话德国:您认为,相对于在中国做教授,在德国面临的环境与工作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张建伟:现在在中国做教授有很多资源,学生非常优秀,但是,来自项目申请、经费申请、各种评估的压力较大。


在德国,学生来源可以说参差不齐,想要收到好学生需要多做很多选择工作。但是,在德国做教授最主要的好处是有用于研究的基础设施的保证,使得我们能够完全实现学术自由,这与国内非常不一样。我们可以选定一个认为有前景且感兴趣的方向,并连续做很多年,不用过多考虑由于评估等事情而带来的短期压力。这样可以把事情做得非常透彻,按照自己的兴趣真正把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完美,获得较大突破。这是我在德国感受比较深的一点。



对话德国:那您未来是否也有可能回到国内某个高校任教?就像施一公老师这样从美国回到清华做教授。


张建伟:对,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虽然目前我在德国,但其实我们与清华已经在采用一种无缝合作形式。


通过CINACS(Cross-modal Interac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Cognitive Systems)项目我们与清华大学有非常密切的项目合作。这个合作每年有2到3次共同的活动,我们共同培养博士生、共用实验室设备、共同发表论文,其实没有明显的边界之分。


另外这样的合作还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中德两方的经费。比如目前有一个大的中德项目(crossmodal-learning.org),德方有 DFG(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德国科学基金会,中方有中国自然基金会联合资助,这样同一题目使用双方的资助产生了双倍甚至是大于双倍的效果。


我觉得,目前看来,这种合作可能比纯粹在中国做一个教授起的作用更大。


2 科研项目合作


对话德国:请问您是否可以透露一些您现在与国内高校合作的项目方向?


张建伟:现在我们合作的 SFB/Transregio 是一个非常难拿的叫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er 的大项目,是交叉学科的研发中心,这也是德国在这个方向资助的唯一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今年第一年启动,今后可以连续做多年。我现在作为总负责人在协调这个大项目,联合汉堡、清华、北大、北师大和科学院心理所,共同研究人的跨模态学习和机器的跨模态学习。


我们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北大、清华与北师大心理所算是我们的研发基地,我们也成为他们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我认为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发挥我们的优势。


对话德国:那您在汉堡大学的科研项目是主要来自德国和欧盟政府吗?还是说来自工业界的企业更多一些?


张建伟:都有。主要包括德国最高水平的研究基金 DFG 德国自然基金的项目,偏向应用的 BMBF(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项目,还有一些欧盟的联合研发项目。


另外,我们跟工业界的合作也很密切。最近,Intel公司、汉堡的 NXP、SIEMENS、KUKA、华为等都对我们的研发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并投了一定的经费与博士生位置。


我们一方面在基础研发方面要做到国际领先,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前沿科技的过程中也要重视 Technology Transfer,把一部分短期能应用的技术转移到工业界,同时也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年轻人创新创业。这样,通过各类基金以及各种与工业界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合作方式。


对话德国:国内企业如果希望与您合作的话,主要有哪些方式?


张建伟:合作的形式各种各样。一种是建立联合实验室,如果企业对我们的研究方向有足够的兴趣,这会是一种较大的长期合作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在我们实验室资助博士生,这使得博士生在参加我们科研的同时也熟悉企业的情况;第三种是以项目的形式,双方共同定义一些企业能够应用又能够使用我们技术的合作项目,然后通过做项目,共同实现技术转移,开发未来的技术或者产品。


对话德国:那您觉得德国高校与政府或企业的合作方式对国内高校而言有哪些学习与借鉴意义?


张建伟:首先是类似德国标准的 DFG 这种对长期的基础研究的资助,非常值得中国学习。像工业4.0、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关键技术,其实德国从20年前开始就一直有连续资助。这说明他们基础打得非常扎实,而不是某个题目突然热了,就资助一大笔钱,平常就完全忽略掉。


第二是自上而下的自由研究的大项目。这种资助机制就是 Sonderforschungsbereiche,中文叫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它的特点是可以连续12年做一个方向的基础研究。这种一般是一个跨学科的题目,申请到一个题目后,可以做3期,一期4年。这种形式在中国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目前中国也在考虑增强自主的强度与长度,有助于实现长期的突破。


我曾经在德国做过两个 Sonderforschungsbereiche,其中也有与中国合作的项目。我们也希望把这种机制介绍到国内,在这种长期的、基础的、持续的资助方面给中国带来一些启发。


另外,想要获得 BMBF 的资助,需要高校与工业界共同申请,其中包括对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有影响的项目,这也是德国做得较好的一个方面。在项目中,双方有实质性的合作,其产出不只是论文,而是真正形成利用某种技术的样机,最后能够在未来两三年内变成公司的一个产品。


最后一点非常值得学习的是好的人才转移机制。比如我们的博士生毕业后,除了一小部分人留在大学任教外,大多数人还是由企业承接过去。这些人进入企业后所做的还是他们论文所研究内容在这一行业的深入应用。这样一种通过人才承接而实现的技术转移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从研发转变成产品的途径。


3 未来工作展望


对话德国:您今后的工作重心会放在哪些方面?


张建伟:从研究方面来讲,我们目前特别重视跨模态学习方法的研究。已有的机器学习一般都是单模态的学习方法。我们提出的这个跨模态的学习方法,综合各种各样的感知模式,来进行新的快速的学习,研究复杂系统、动态系统,包括整体的建模和预测。这个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工业4.0的认知技术方面,都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技术。


另一方面,就是在整个关键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创造一批以人为中心的机器人的产品。这其中包括智能的视觉、康复产品和教育产品,还有在工业4.0中的应用产品。这里面我们会选择一些在工厂自动化、医疗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里有迫切需要的方向,将我们的技术做成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做出一些创新的产品。




创始人简介

刘旭辉,对话德国创建者,清华工科男。篮球场上杀球速度最快、羽毛球场上投篮最准的健身爱好者。曾担任国际知名的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2016年选举委员会主席(见注释*1),以及2016年海外华人春晚最受欢迎主持人排名第四(见注释*2)。拿手菜——番茄一通乱炖牛腩。


姜伟,对话德国创建者,清华工科男。2016年华人羽毛球赛冠军(见注释*3),德国滑雪黑带(见注释*4),在旅行咨询、营养健康、知识管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见注释*5),擅长改良版北京炸酱面(加肉加蛋!)。


*1 任期长达35分钟直至选举圆满结束后卸任

*2 2016斯图加特猴年春晚,共4位主持人

*3 第四届斯图加特“汉莎杯”华人羽毛球友谊赛新秀组男双冠军

*4 在德国滑雪主要去黑森林一带

*5 校园导游、食堂服务员、图书馆管理员


两位作者的详细介绍请移步公众号【对话德国】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对话德国,2017年2月12日

https://mp.weixin.qq.com/s/Vkrgi78xCW2y_HI1ung1HA?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