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三年前的汉语桥比赛说起...
2016年6月,汉语桥德国赛区的决赛在杜伊斯堡孔院举行。当时还在上高一的德国学生李雷德刚好路过比赛现场,于是作为观众旁听了一会儿那次比赛。谁知,天上的馅饼正好砸在了这个路人甲的头上,李雷德在观众抽奖环节中居然中了一等奖,获得了一张往返中德的机票。当时还没有去过中国的他兴奋得不行。这样,一年后,他和他的妈妈一起游览了上海和北京。
你可能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也这样以为,因为从中国回来后,李雷德就投入了紧张的IB国际课程的学习中去了,同时也几乎中断了他的汉语学习。
时间到了2018年6月,李雷德在毕业考试结束后,作了一个决定,那就是通过一家中介办理为期一年的留学。具体计划是2018年9月到12月参加上海财经大学的一个交换生项目,然后1月到5月到哥斯达黎加参加另一个交换生项目。
说到原因,李雷德说自己学了八年的汉语,但是一个星期一节课,几乎等于没有学,而西班牙语他则学得更扎实。所以,原计划去西语国家交换一年,但是正是那次中国之行让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决定先去上海三个月,然后再去哥斯达黎加。
在上海的李雷德过得非常开心。他住在一个寄宿家庭,住家妈妈是在上海工作的广东人,经常做好吃的东西给他吃。
李雷德说,有一次,住家妈妈过生日,她特地做了牛鞭让他尝尝,因为据说这是很难得的美味。看到放在水池里待处理的牛鞭,李雷德还以为是蛇,就问住家妈妈蛇用汉语怎么说。当他终于知道那是什么的时候,特别是当看到还没有处理的牛鞭上有很多解剖学上的组织时,整个人都不好了。李雷德说,自己的爸爸和哥哥都是医生,自己每天耳濡目染,所以看到这些组织的时候,难免浮想联翩。但是出于对住家妈妈的尊重,他还是尝了牛鞭。虽然谈不上喜欢,不过也没有那么恐怖,只要吃的时候不去想就行了。后来,李雷德还尝了住家妈妈做的很多其他东西,比如凤爪、蹄筋等等:
平时不在家吃饭的时候,李雷德最喜欢去吃新疆菜,而且吃到动情处时还不忘翩翩起舞:
每天,李雷德自己坐几站公交车去学校上课,还认识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并和他们做了朋友。
李雷德也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上海和周边的城市。他说由于自己以前来过上海,所以这次不觉得很陌生,而且这次他可以以一个上海人的视角去观察这座城市,而不是像游客一样地走马观花。说起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中国大妈了。李雷德说每次在地铁或者公交车上都能看到个别比较彪悍的中国大妈,这可以算是中国特色了。他补充道,这没有什么好或不好的,反而让这座大都市更接地气。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上海的交换项目快要结束的时候,李雷德也顺利地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的三级。然后,他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回德国过完圣诞假期以后,将继续回到上海学习和生活,然后把四级过了。李雷德解释这个决定的时候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去了中国,然后引起了极大的舒适,各种适应,各种方便,而自己在魔都的这三个月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觉得非常有必要把自己的汉语更精进一些,毕竟以后自己想当外交官的话肯定要用到汉语。
明天李雷德就要回到上海。今天他请自己德国的小伙伴吃火锅的时候,给他们讲中国的故事,也给他们讲自己新年的愿望。看得出来,他对已经到来的2019年非常期待:
其实整个故事都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但是一切都是如此的水到渠成,按部就班。没想到汉语桥中的一次奖,改变了德国小哥哥的命运,害得他去不了哥斯达黎加,却成就了一段美好的中德故事。
资料来源:照片及视频均由李雷德提供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高级公务员、教育参议。2013年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洪堡大学攻读语言教育学博士学位。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