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实现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特别对如何推动文明互鉴发表了看法,指出“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气质情感,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保护和宣传非遗,也就能够有效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发展。
2022年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50周年。值此庆祝之际,本公众号特推出“非遗——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系列。
非遗——交流互鉴的瑰宝
民间文学篇(一) 恢弘史诗:《格萨尔》与《玛纳斯》
民间文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包括神话、史诗、谚语、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它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世代口耳相传、并不断地进行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趣,同时也记录了各民族的起源、历史和发展,熔铸了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特性,具有极高的艺术和传承价值。[1]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2006年,三大英雄史诗中的前两部《格萨尔》和《玛纳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其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讲话中提到《格萨尔》《玛纳斯》和《江格尔》,称之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总书记指出,三大史诗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源头之一,足可见史诗传承对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意义。
《格萨尔》是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至公元5—6世纪。这一时期,藏族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政权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格萨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共有2000多万字,卷帙浩繁,气势恢宏。故事以韵散兼行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如何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不怕艰难险阻地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最后统一各部完成人间使命,并回归天国。惩恶扬善、消除苦难、造福百姓的主题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了整部史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也因此在深受苦难的藏族人民当中引起了强烈共鸣。[2]
《格萨尔》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3]《格萨尔》说唱艺人(注:藏语称作“仲肯”,意为讲故事的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4]千百年间,经无数史诗歌手孜孜不倦地创编和演唱,《格萨尔》这一活态的口头史诗得以世代相传。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并因在演进中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堪称反映我国藏民族生态的百科全书。《格萨尔》境界崇高,立意深远,流传于多个民族地区,影响力遍及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和周边地区,[5]是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世代传承的大型韵文体英雄史诗,诞生于公元9—10世纪,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及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地区。[6]全诗共分八部,分别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玛纳斯》是总称。它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为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而不懈斗争的事迹,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玛纳斯》的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人物鲜明,情节曲折。[7]
同《格萨尔》一样,《玛纳斯》也是以口耳贯传的方式流传,其创造者和传承人被称为“玛纳斯奇”,指以演唱《玛纳斯》为职业的民间艺人。柯尔克孜人认为,玛纳斯奇的演唱本领多由“神灵梦授”而来。有“当代荷马”之名的大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就曾讲述过他的三次梦授经历。相传玛纳斯会在梦中显灵,亲自挑选歌手,把传唱史诗的使命交付给玛纳斯奇。[8]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玛纳斯奇”潜心雕琢,精益求精,尽数将柯尔克孜族的民族智慧和精神力量倾注于《玛纳斯》,赋予了其极高的文学艺术和民族研究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1995年定为“国际玛纳斯年”,[9]可见《玛纳斯》在世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格萨尔》与《玛纳斯》代表着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最高成就,其口耳相传的传承形式彰显了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相比书面传承,口承史诗在即兴创作和改编上更为灵活,更富有生机和创造力。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职业化艺人和史诗的受众群体都在不断萎缩,再加上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史诗的传承或会面临“人亡歌息”的困境。[10]为此,我国广泛开展史诗非遗申请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有体系地对史诗民间艺人、说唱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收集整理、记录保护、调查研究和翻译出版。[11]同时,各史诗流传地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成立史诗保护中心和传承基地,并着力培养青年史诗传承人,创新史诗演唱和传播方式,拓宽宣传途径,推动史诗进课堂,吸引年轻人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目前我国的口头史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格萨尔》与《玛纳斯》在不断发展中绽放出愈加迷人的光彩。
作者介绍
陶卓,日耳曼语言文学博士,同济大学德语系教师。
王楠,同济大学德语系翻译硕士研究生。
视频链接:
格萨尔:
https://tv.cctv.com/2018/10/23/VIDEOXb5p4tJHawkGJIbKZTv181023.shtml?spm=C52493215293.PYb3qFqlcZzQ.0.0
玛纳斯:
http://tv.cctv.com/2018/10/24/VIDE323S0d9fATmWT4YeVg5f181024.shtml
参考文献:
[1] 李荣启.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艺术百家,2018(1):215.
[2] http://iel.cass.cn/ztpd/zgss/sdssct/201804/t20180412_4005724.shtml
[3]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2239
[4] 同上
[5] 同上
[6]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2227
[7]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2227
[8] 李宁.维吾尔族(西域)典籍翻译研究丝路遗珍的言际旅行.辽宁: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6.
[9] www.71.cn/2013/1213/747962.shtml
[10] 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2239
[11] https://newsgmw.cn/2021-12/10/content_35371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