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埃里希为东德和中国商业建筑所设计的草案© 德绍包豪斯基金会
在歌德学院“中德美术馆对话”项目框架下,2022年3月31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工艺美术博物馆邀请中德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德设计领域的交流和发展。
时间:2022年3月31日,19:00 - 21:40(北京时间),13:00 - 15:40(德国时间)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工艺美术博物馆
合作方: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总策划:杭间,托马斯·A·盖斯勒(Thomas A. Geisler)
项目策划:袁由敏,安妮特·赫尔穆斯(Anette Hellmuth)
主持:王洋,高原,克拉拉·内梅科娃
特别感谢:德累斯顿德意志制造工坊
在线直播网址:
https://goethe-institut.zoom.us/j/89668935372?pwd=UldGc0ZOTDB2V3JjZkZUV0kxbmNpQT09
会议号:89668935372语言:中德,同声传译
— 主讲人与议题 —
主题 | 中德书籍设计交流的火种——余秉楠与“友谊体”
讲者:解梦伟
1956年,鲁迅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余秉楠被中国政府派遣赴民主德国莱比锡平面设计与书籍艺术大学深造,师从民主德国著名书籍艺术家阿尔贝特·卡伯尔教授学习平面设计与书籍设计。1961年,余秉楠接受了中国和民主德国文化部门的委任,创作出第一套由中国人设计的拉丁文字印刷字体——“友谊体”,并于1989年荣获德国莱比锡市政府颁发的“谷滕堡”终生成就奖。余秉楠回国后致力于中国设计教育和国际设计交流事业,架起了一座中德设计交流的桥梁。
解梦伟,现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在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士学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
主题 | 在国外展示中国:1950 年代初期莱比锡贸易博览会上的中国馆
讲者:陈弢
莱比锡贸易博览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多边国际贸易博览会,也是中国在欧洲开展的第一批公共外交活动之一。作为通过贸易展览会开展公共外交的早期范例,新中国的努力既表明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国际义务,也表明了中国在国外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促进了中德、中欧贸易关系。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来说,中国在博览会上的表现证明了中德关系正在成为其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的典范之一。中国馆是开展所有这些活动的主要场所。由著名的中国和东德设计师共同设计的中国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莱比锡的第二大展馆。在本次演讲中,陈弢将讨论中国馆建设的历史背景与选择展品的考量因素。同时,还将探讨中国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展览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陈弢,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德国波茨坦当代史研究所莱布尼茨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与柏林洪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4年)。
主题 | 设计革新在中国——建筑与设计的新客观性(1930至1950年代)
讲者:爱德华·克格尔(Eduard Koegel)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艺术领域内的革新运动,以及其所带来新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在中国传播。表现主义和新建筑通过中国学生、德国流亡者或出版物影响了中国对于建筑和设计的认识。这一领域内的交流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后继续进行。在演讲中,将展示一些重要案例,以证明两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相互交流。
爱德华·克格尔博士生于1960年,曾在卡塞尔综合大学学习建筑、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2007年,他在魏玛包豪斯大学完成了研究鲁道夫·汉贝格和理查德·鲍里克在华活动的博士论文。2009-2011年期间,他在柏林工业大学大学从事恩斯特·伯施曼研究。随后,他开始着手研究中国的当代和历史建筑以及东南亚独立运动之后的建筑,并策划了系列展览。
主题 | 包豪斯的现代性与中国传统:弗朗茨·埃里希为东德和中国商业建筑所设计的草案(1954-56年)
讲者:沃尔夫冈·托纳尔(Wolfgang Thöner)
本次演讲旨在探究建筑师、设计师兼艺术家弗朗茨·埃里希(Franz Ehrlich)1954至1956年间在中国工作期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埃里希曾于1927至1930年间在德绍的包豪斯学校学习,1939年被关入集中营,机缘巧合成为一名建筑师。1945年后,他逐渐跻身东德最重要的建筑师行列。 1954年,埃里希受东德政府委托,前往北京负责东德贸易中心的设计、规划与建设。这一项目最终未能实现,因此直到2018年以前,它仅仅被视作弗朗茨·埃里希微不足道的一件作品。但这一从草图逐渐走向成熟的建筑方案在埃里希个人建筑设计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埃里希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原则进行了诠释,他曾赴北京和杭州进行现场临摹,部分画作甚至采用了水彩等中国技法。在这一过程中,还形成了有趣的跨文化“反哺”:例如,埃里希作品中的波浪楣其实是在模仿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1915年为正阳门箭楼南侧设计的石膏拱廊。
埃里希的新建筑理念在其两大建筑代表作中首次与世人见面:那就是位于柏林纳勒帕街的广播中心(1951-1956年)和位于布赫区的皮质内脏病理学和治疗研究院(1956-1957年)。这两座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年份与埃里希的访华时间大致相当。其中前者现在被重新用于演出、排练和节目录制,几乎恢复了本来的用途,成为了一座广播大楼。而后者则改名弗朗茨·埃里希大楼,现空置于柏林布赫区的路德维希·霍夫曼军事医院内。
沃尔夫冈·托纳生于1957年,1985年起在德绍包豪斯基金会从事科研工作并担任收藏部负责人(任期至2022年4月)。其研究重点为包豪斯历史及其(1945-1990年在东德的)传播,主要涉及建筑、功能主义、美术、摄影和文化历史等主题。他曾策划德绍包豪斯基金会的多场展览,并编著有多种图书、论文和讲稿。其最新研究项目包括编纂一本关于德绍和柏林包豪斯共产主义学生团历史及其刊物的会议集和弗朗茨·埃里希建筑作品展。
资料来源:
微信公众号: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2022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