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德 | 茶饭之间,交流不期而至

发布时间:2019-02-18浏览次数:191

编者按

自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相互借鉴与经验共享,为收集展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了迎接2019年即将召开的第二次机制会议,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举办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光影中德”系列故事

主题为“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的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活跃在中德之间的广大摄影爱好者及所有热心中德人文交流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征稿期间,我中心共收到来自中德两国96位投稿人(含投稿单位)的271幅摄影作品。而每一幅(组)作品都隐藏着或激情澎湃或深刻感人或温暖坚定或泪水欢颜的 “光影中德”故事,让他们一起跟随着摄影人的镜头与文字,探寻光影之瞬的心声。


接下来,一起欣赏,“光影中德”系列故事第4篇。


“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二等奖


作者:陈江南

参赛作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简单的记录,展现了拍摄者与其在德国结识的好友的日常,分享各自生活里属于自己文化背景里的事物。来自中国的凉茶,来自德国的啤酒或是共同分享的中餐,开放的心态带来的是愉快的交流更深刻的了解。


——2018.11.15 德国 卡尔斯鲁厄



卡尔斯鲁厄的冬天,总是在下雨。

在我从小长大的昆明,冬天多数时候是晴朗的。因此纵使气温不高,但是总能被阳光照着,快乐也洒下来。记得自己小的时候,长辈们总是雷打不动,在晚上七点时收看新闻联播,以及之后的天气预报。作为孩子对这些往往是不关心的,但听得多了,天气预报开场的音乐,现在也还能记起旋律。自从离开家以后,电视是几乎不看了。天气预报现在用手机就能查到,但通常也是不看的。现在的我每天早上起床时,总是怀着对晴天的期待去拉开窗帘,然而在这个季节,一般是要失望的。寒冷的空气配上淅淅沥沥的冷雨,为失落的情绪量身定制,这样的时候总是分外想念昆明冬日的暖阳。


如今离家已经六年有余,来到德国,也已不止两年。


关于遥远的国度,从小就存在着各式的幻想,多数是来自于电视上看到的星星点点的介绍,加上幼年时自己的无边想象力。那时候对德国的印象虽然循着相似的认知模式,但认识却十分具体,想象力的作用也弱化了很多,其原因是在零六年德国世界杯期间看到的一个节目,里面几位著名的足球解说带着一些中国球迷穿梭于德国的城市之间完成各式的任务。这是我十分喜欢的节目,一到播放的日子就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节目播完,本是冲着足球去看的,最后却额外生出了对德国的向往。再长大些后,心里更坚定了要出国的念头,动机纯粹是出于好奇心: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生活的方式会有多大的不同呢?而作为游客能感受的又太表面,最实惠可行的方法,便是去留学。随着高考结束来到了同济大学读书,这所国内与德国交流最密切的大学,加上早年对德国的向往,多少顺理成章地,毕业之后我来到了德国。


还记得两年多以前飞机在柏林的机场落地,我心里并没有自己曾设想的那么激动。在设想里,天气总是晴朗,商店里人们进进出出,公园里有人晒着太阳。这样的想法,或许叫幻想更为贴切吧,至少天气怎么可能总是晴朗呢?事实上,柏林多数的日子都配着阴沉的天气,不时也下着雨,这样的时候公园自然空空荡荡。就在我到达的当天,便恰逢德国的国庆日,几乎所有的商店都不营业,之后的每一个周日也都如此。


但这并不影响我在柏林度过了愉快而又难忘的一年。柏林是有魔力的地方,让我现在回想的话,它为每一种灵魂都准备了栖身之所,只要你心怀善意,柏林接受你任意的生活方式,人们在这里做着各自热爱且擅长的事并与别人分享。在一年的德语学习生活里,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大家各自寻路来到桃花源,相遇并共行一段旅程,且在旅程中狂欢。

笔者镜头下的柏林


但狂欢终有尽头。在曲终人散之时,沉默显得分外响亮。一年过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现在生活的城市卡尔斯鲁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正式的留学生活。对比柏林,这座位于德国西南部的人口三十万的小城气质传统了许多。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扇形展开,大概只用二十分钟的步行就可以从主街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到达的第一周,在学期正式开始前,我每天晚上都会带一本小说钻进离自己住的青旅不远的爱尔兰酒吧,点一杯啤酒对着角落的射灯看一两小时,再慢慢踱步回青旅,我走在别人的城市。


以前曾经设想过在小城市的生活。在设想里那样的生活社交的圈子恐怕是相对简单的。生活简洁的话,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发展一下爱好,认真做做觉得有意义的事,卡尔斯鲁厄就是这样的城市。在接下来的这一年多里,生活与刚到时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我花费一些时间找了一个人住的公寓,认识的几个中国朋友也只是偶尔相聚,多数时候是一个人度过的,不像之前在柏林语言班的时候,总与同班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聚在一起,起初我完全没有任何外国朋友。究其原因,一来研究生期间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选课,每一堂课身边都是新的面孔,大家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很少会与陌生人说话;二来也觉得自己不愿意踏出舒适区主动加入德国人组织的课余活动,毕竟对于我这个在国内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来说,生活的习惯与喜好已经基本固定,而德国年轻人喜欢的活动或许值得参加几次尝个鲜,但用以慰藉每周辛苦学习后疲惫内心,恐怕还是比不上周末空闲独自在家煮一碗云南的米线。


我时常想,人与人熟识所需要的缘分,都作用在相识的一刻。不论出于怎样的机缘巧合,只有自己与对方的生活开始出现重叠,才可能为更深刻的情感做出铺垫。因为要补上本科的一些课程,需要组成小组完成大作业,我认识了来自德国本地的Ferdinand。

笔者与德国好友Ferdinand合影

站在身高两米出头的Ferdinand面前是很难不感到压力的,但是他却有着十分温和的性格和耐心。在完成大作业的期间,学习认真、做事严谨的他大概是我唯一可以求助的对象,不论是因为不够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是不够熟悉的语言所产生的问题,他总会很认真地给我讲解,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求助得多了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我便想用很中国的方式向他表示感谢,请他吃饭。


在专业的问题与饭局之间,我们熟络了起来,分享了彼此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来自昆明,一个六百万人口的,以中国标准来看不算很大的城市。我在那里长大,而后到上海读书,现在来到德国,卡尔斯鲁厄是我生活过的最小的城市,回家我需要十五个小时的飞行。他来自黑森林区域的一个小镇Unteralpfen,整个镇子只有六百多人。他从小在镇上长大,每天坐同一班巴士去上学,巴士一小时一班,错过一班就意味着彻底迟到,而巴士司机记得每一个乘坐这班车的孩子,如果只是几分钟的晚到,巴士司机会等着你。卡尔斯鲁厄是他生活过的最大的城市,回家对他来说是两个小时的火车。我们聊了中国的高考与德国的Abitur,聊了我被课业充满的高中生活和我的苦中作乐,聊了对于对方国家的固有印象与偏见,甚至聊了双方的先辈当初如何面对的战争。我与他分享中餐和茶,他与我分享啤酒与一万种香肠。回想起自己留学的初心,除了自己所体会到的这边的生活方式,他也是诉说者,他讲着自己的简单的故事,他告诉了我在这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怎样一点点展开。


截图为Ferdinand 从小镇Unteralpfen上学所乘汽车的汽车时刻表


当我们在谈论“人文交流”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起初闯进我脑海的也是那些关乎意识形态改变的宏大画面。但当我看向我自己时我意识到,它可以细小得多,也简单得多。我理解的人文交流,不需代表或证明,仅是将自己喜爱的与觉得美好的分享给身边的人,让对方也能稍稍体味我所感受到的美好,纵使最终不会改变对方既定的生活方式,自己便也体会到快乐。于是我叫上Ferdinand,与他相约用相机将我们的平日的分享记录了下来:喝一壶茶,在适应了苦味之余便能体会到清香;吃一顿饭,即使使用叉子也不影响食物的美味;闲暇休息,我选择本地最有名的啤酒,而给他尝试中国的凉茶。


恐怕接下来的日子,我还是在多数时候独自生活,在下雨的冬天想念家乡而不会去加入德国年轻人的聚会。我培养了二十多年的中国胃或许也永远不能愉快地拥抱这里的香肠与肘子,Ferdinand也并不会从此就爱上清苦的绿茶,我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但抱着开放的心态,知晓和你同住一颗星球的人所生活的另一个世界是怎样一个模样,并从中获得乐趣,这便已经足够。再过几个月,卡尔斯鲁厄或许就能迎来温暖晴朗的季节。也许那会儿我会跟着Ferdinand坐两小时火车,去看看他的小镇。未来如果可能,我也会邀请他来我的家乡看看,冬天会是不错的选择,我的家乡冬天充满阳光。


作者简介

陈江南

现就读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机械专业


陈江南,祖籍浙江诸暨,在昆明长大。12年于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就读,毕业后至德国留学,现就读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机械专业。热爱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