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位华裔荣升“德国荣誉造船人”
想必大家一定听说过希腊神话中掌管大海的神祇——波塞冬(Poseidon),美其名曰海神。每年德国造船人协会都会庆祝海神节,借此表彰在德国船舶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荣誉造船人”。每年1月份,设有造船系的三所高校: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不莱梅大学以及汉堡技术大学的学生代表们齐聚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举行这一具有历史传统的海神庆典活动。
今年的1月19日19点19分,伴随着礼炮声,第66届海神授奖大会如期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隆重举行,今年获得荣誉造船人称号的是来自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姜涛教授,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获得“荣誉造船人”称号的首位华人。深受学生喜爱的姜涛教授被海神授予的称号为“涛·波罗的中国之路”(Seine Sinomobilität Tao Polo)。13世纪马可·波罗曾向欧洲人介绍了神秘的东方国度,德国船舶界也期盼姜涛教授能够将马可·波罗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德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继续为中德船舶与物流行业的合作与发展发挥桥梁作用。
海神授奖仪式
姜涛教授通过海神洗礼后接过海神授予的称号证书
近几年姜涛教授一直奔波在中德交流的路上,推动两国大学间的学生互换与科研交流,中德两国师生皆受益其中。此外,姜涛教授还为中国与德国在船舶、航运与船舶配套等产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孵化以及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姜涛博士利用天时地利为该倡议能够在杜伊斯堡生根开花结果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授予姜涛教授的证书 “Seine Sinomobilität Tao Polo - 涛·波罗的中国之路”
这正是姜涛教授被授予 “Seine Sinomobilität Tao Polo - 涛·波罗的中国之路”称号的主要原因。为了不辜负德国造船界的期盼,姜涛教授在授奖仪式上已向海神宣誓,将一如既往为中德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做贡献。
2. 在工业与学术两界游弋
姜涛教授曾于1977年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攻读船舶制造专业,之后于1983年在汉堡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并于2000年7月获得了杜伊斯堡大学教授资格,成为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终身博导。作为师长,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如今已成为德国造船、航运、物流以及船舶配套业的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精英。
作为学者,他成绩卓著。姜涛教授运用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分析解决船舶与海洋平台在海浪中的非线性运动这一传统难题,这一课题不仅具有科学创新性,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当时引起了德国政府、社会和工业界的普遍重视。也正是因此,姜涛教授于1995年获得了由当时的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Roman Herzog)亲自颁发的Werner-Von-Siemens-Ring基金会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奖章。此外,姜涛教授在江海联运船以及内河航运物流领域颇有建树,于2000年被授予了德国造船学会颁发的Georg-Weiblum基金会优秀专著奖。
姜涛教授荣获1995年度Werner-Von-Siemens-Ring基金会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奖章
姜涛教授不仅在德国学术界打开了天地,而且在德国工业界也取得了卓著成就。自2000年至2009年他担任欧洲船舶技术和航运开发中心研究主任兼执行董事;自2010年他担任德中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董事长;自1996年至2010年,他曾担任德国劳埃德船级社总裁办中国事务顾问。同时,姜涛教授还兼任德国工业科研基金会(IGF– AiF)专家委员与科研项目评委以及德国汉莎船舶海事杂志社大中华地区总监。
3. 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在全球化进程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国家都需要强有力的船舶与海洋工业的鼎力支持。姜涛教授教学科研所在地杜伊斯堡,是欧洲最大的陆路物流中心。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亲自剪彩中欧班列以来,杜伊斯堡已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利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地理与技术优势以及鲁尔区工业转型的成功经验,姜涛教授能在中国与德国在工业升级、新能转换领域的务实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豪华邮轮产业,德国作为豪华邮轮建造大国和强国,拥有较为领先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中德在豪华邮轮领域的合作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通过整合姜涛教授在德国造船领域30多年来沉淀的优秀资源,特别是在豪华邮轮设计、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建造管理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会积极推动中德在豪华邮轮建造的务实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6月12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的理念。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而推动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依托便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研。其中,船舶工业的科研创新则是国家实现海洋战略的核心。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正需要像姜涛教授这样通晓核心技术的产学两栖人才,他们了解中外文化与思维差异,能有效地用学术科研来引领实践,而且时刻抱有回馈祖国、报效国家的初心。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任凭海浪拍打,姜涛教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凭借其对中德两国文化的了解以及过硬的技术能力,将为中德工业合作以及他钟爱的船舶业奉献一生!
作者简介
黄颖,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研究助理。2011年获得同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18年以“极优等”成绩完成德国波恩大学博士论文答辩。现在主要从事关于德国对华政策、外交政策研究、德国外交政策、中欧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她还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德国的外聘主持人、翻译及协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