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相互借鉴与经验共享,为收集展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了迎接2019年即将召开的第二次机制会议,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举办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光影中德”系列故事
主题为“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的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活跃在中德之间的广大摄影爱好者及所有热心中德人文交流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征稿期间,我中心共收到来自中德两国96位投稿人(含投稿单位)的271幅摄影作品。而每一幅(组)作品都隐藏着或激情澎湃或深刻感人或温暖坚定或泪水欢颜的 “光影中德”故事,让他们一起跟随着摄影人的镜头与文字,探寻光影之瞬的心声。
接下来,一起欣赏,“光影中德”系列故事第7篇。
“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三等奖
作者:江林玲
参赛作品:《温度》
我将本作品命名为“温度”,是希望它在寄往德国天堂门的路途中,始终保温。直至送到圣诞老人手中的那一刻,将来自七千多公里外的我的温度传递给他。
——2018.11.7 中国 浙江 湖州
江林玲
《跨越距离的温度》
相比以前,如今用写信这种方式来传达信息的人越来越稀少。然而在我的身边,依然有人选择通过寄信进行交流。也许比起简单的一封短信、一条微信、一个电话,选择通过亲笔信来传达讯息,能让我们更加保持精神上足够朴素的富足。
记得大学德语老师说过,每年的圣诞节,她都会寄封信给德国圣诞老人。我曾疑惑,为什么她每年都坚持要写一封呢?直到我不用再去思考这个问题,而是在2018年圣诞节来临之前,写下这一封信,寄了出去。我采用了德文、中文共同组成了作品中的信文,并将该作品命名为“温度”,希望这封信在寄往德国天堂门的路途中,始终保温。直至送到圣诞老人手中的那一刻,将来自七千多公里外的我的温度传递给他。
在德国,圣诞节就类似于中国的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好日子。为迎接圣诞节,德国各大城市会举办Weihnachtsmarkt。为了更精确的倒数,德国人还发明了一种传统叫做Adventskalender。特别有意思的体验是,大学德语老师也曾组织我们交换过Adventskalender。除此之外,在每一年圣诞节前,世界各地总会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寄信给德国圣诞老人,或是说秘密,或是许心愿,亦或是送祝福。每一封信里,都藏着一个充满无限想象力、爱与善良的小世界。而据说,圣诞老人也会有许多机灵又可爱的小天使,来为每个孩子回信,来回馈每一份最真挚的心意。
笔者所在班级的Adventskalender
于是,我成为了那成千上万的孩子之一。或许会有人笑问:“你真的相信有圣诞老人?”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确实存在着圣诞老人,就像想象力、爱、善良和奉献都是存在的一样。我明白,所以我一直在心中保留那份对节日的喜爱和对这份文化的信仰。
同时,当我行走在中德文化之间时,遇见过的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人,便是我的大学德语老师。她是我的第二外语老师Lisa。在学习德国文化这条路上,她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接近德国文化的机会。各式各样的德语活动,丰富多彩的德国历史,盛大有趣的德国节日介绍等等,让我们真切的拉近了与德国的距离。也让我通过自身体会,逐渐明白了德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说,寄出的这封信,蓄满了这段让我一生难忘的时光。
笔者的德语老师所举办的活动
终于,期盼了多天以后,在我收到德国圣诞老人回信的那一刻,我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开心得旋转跳跃了起来。是一份对回信期待的兴奋,是一份仪式感实现的快乐,也是一份心情得到回馈的喜悦。信件里的一句“My dear child”,让我觉得无论再过多久,在圣诞老人的笑容里,我依然能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笔者收到的德国圣诞老人回信
于我而言,它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我与德国圣诞老人在一封信件上的交流,更是不知不觉中,我与德国文化的交汇和碰撞。庆幸的是,即使我们相隔千里,仍能感受彼此的温度。
作者简介
江林玲,籍贯浙江衢州。现就读于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7年开始接触德国文化,所学第二外语为德语。曾在校第十四届外语节中担任德语活动策划负责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