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德 | 追忆中德民间友谊大使——玛丽安娜

发布时间:2019-02-27浏览次数:238

编者

自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相互借鉴与经验共享,为收集展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了迎接2019年即将召开的第二次机制会议,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举办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光影中德”系列故事

主题为“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的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活跃在中德之间的广大摄影爱好者及所有热心中德人文交流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征稿期间,我中心共收到来自中德两国96位投稿人(含投稿单位)的271幅摄影作品。而每一幅(组)作品都隐藏着或激情澎湃或深刻感人或温暖坚定或泪水欢颜的 “光影中德”故事,让他们一起跟随着摄影人的镜头与文字,探寻光影之瞬的心声。


接下来,一起欣赏,“光影中德”系列故事第6篇。


“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三等奖


摄 | 宋宇星

文 | 黄克琴

参赛作品:《玛丽安娜——默默无闻的友谊使者》


银行职员玛丽安娜在改革开放之初帮助了许多初到德国需要办理银行业务的留德学人并与之结下友谊。母亲与她的友谊持续32年直到她去世,葬礼上母亲向她表示了最后的敬意。图为2015年我与母亲到慕尼黑养老院看望92岁的她。


——2015 德国 慕尼黑


2018年6月的一个清晨,我接到了一个令我极度悲伤的电话:我最好的德国女友、95岁的玛丽安娜驾鹤西去。那是我抵达德国不莱梅后的第四天。其实,到德国后,我就一直在试图联系她,但电话那头总是无人接听,当时心里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不曾想到,预感终成现实!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过往的一幕幕就像过山车似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一、初识玛丽安娜


1986年的秋天我第一次踏上了德意志的土地,当时的中国刚刚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久,一批批中国学者被派往德国交流。临行前,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的汪沂老师告诉我,慕尼黑有一对在银行就职的德国夫妇对中国人非常友好,我到了德国可以联系他们,他随即给了我玛丽安娜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在举目无亲的德国,拿着这个号码,我尝试着拨通了玛丽安娜家的电话,果然,电话那头传出的德国妇女的声音非常友好热情,很快我和川外的另一位同事就敲定了到她家拜访的时间。当时玛丽安娜居住在慕尼黑曼海姆大街2号,距离地铁Münchener Freiheit站仅有几分钟步行路程。第一次见面是在她家里,这是一个十分有生活品味的德国人家,房间不大,但是餐桌上从开胃酒开始的各种精致酒杯和餐具令人赏心悦目。而在她家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夫妇俩在中国旅游的放大照片。上世纪80年代初期,她与丈夫路德维希同在银行工作,他们没有子女,那时候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那个年代,到中国旅游的欧洲游客并不多见,玛丽安娜喜爱拍照,她背着一个135相机,和丈夫云游四海,他们就是在那个时候踏上并爱上了中国这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土地的。


二、“你的中国人来了”


每次与玛丽安娜见面,她都喜欢谈论当年在中国的见闻,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说起“你的中国人来了”的故事。由于到过中国,他们比其他德国人更早地了解到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国度,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感情就在不经意间培养起来了。那是80年代初期,最初是因为中国留学生在德国银行办理银行业务,或许是爱屋及乌,在银行工作的她在面对中国人处理工作事务时总会表现出比别的职员更多的热情。久而久之,每当中国人来到银行办事,其他银行职员就会立刻叫来玛丽安娜,并告诉她“你的中国人来了!”。然后,玛丽安娜就会把自己的电话和地址留给“她的中国人”,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家里作客,从而开始了她接下来几十年中与中国人的交往。当时四川外国语学院的汪沂老师,西安外国语学院的常征文、李文哲老师等,是属于最早认识玛丽安娜夫妇的中国进修生,而西外原副校长常征文老师后来也把玛丽安娜的号码传给了他西外的同事、后来成长为西外校长的刘越莲老师。几年前,李文哲老师、刘越莲老师还分别去看望过玛丽安娜。


那个时候,中国和德国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初到异国他乡的我虽然满怀欣喜,但依然存在诸多不适应。而玛丽安娜夫妇总会一次又一次地邀请我和其他中国朋友去家中作客,开车带着我们四处观光。他们的热情冲淡了我们的孤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德国人的友好和善良。



上图:1987年,与玛丽安娜夫妇旅游,图片为作者与其丈夫合影,照片系玛丽安娜用相机拍摄

下图:1995年,在玛丽安娜家里合影


三、字里行间寻找中国情结


玛丽安娜的中国情结还来自她与丈夫对中国这个国度的认可,自从与中国人交往后,关心中国的发展成了他们读报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中国的进步而喜,随着中国发生的灾难而忧。几乎每一次有机会到德国出差看望他们时,她都会拿出一些从报刊上剪下来的有关中国的报道给我看。每逢中国的春节,她还会专程从德国打电话来问候我们,并且知道中国阴历的生肖是什么。在电话里,她也会谈论报纸上看到的某条关于中国的报道。有一次我在德国期间,她在一天内连续四次给我电话,但因为手机静音,错过了她的电话,当我回电话给她时,她告诉我,因为晚上八点的新闻有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她料想我应该感兴趣,所以特意来电话告诉我,当时真的令我十分感动。从这些微小之处不难看出她对中国的一往情深。


四、“我的中国朋友来了”


在德国市场,made in China 似乎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便宜货好像都来自中国,自然就给中国产品贴上了质量不够上乘的标签。而玛丽安娜却不然,每次当我给她带去中国礼物时,她总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并急于想把这份喜欢分享给他人。2010年去德国时我给她买了一件中式羊毛衫,她立马穿着在养老院到处游走,希望别人能够分享她的这份愉悦。还有一次我在青岛出差时给她买了一个用贝壳做成的项链吊坠送给她,后来每次我去看她,她都会很珍惜地戴上这条项链。尤其让她高兴的是,她可以带着我在养老院里一路和其他老人打招呼,然后自豪地告诉别人她的中国朋友来了。以至于养老院里好几位老人都认识了我这位中国朋友。

2010年夏季,为玛丽安娜准备的中国礼物,作者为玛丽安娜剪掉衣服上的商标


五、独立自强的生活习惯


玛丽安娜膝下无儿无女,在她83岁那年,他们夫妇决定不再租房,而是搬到了慕尼黑附近的一家养老院居住。养老院内商店、咖啡吧、医务室、报告厅、图书馆、教堂、餐厅、洗衣房等娱乐和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养老院外部有一个不大的花园供老人们散步。和丈夫在养老院生活了6年,小她两岁的丈夫因病离她而去。记得是在2011年4月的某天,我接到了玛丽安娜从慕尼黑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她告诉我,丈夫路德维希已经离世,老人的语气很平静,虽然声音有些哽咽,但这个打击并没有摧毁她的意志。


2009年夏季玛丽安娜与丈夫散步


2013年,当我和丈夫再次到慕尼黑探望她时,我们眼前的玛丽安娜似乎比过去更加精神焕发。孤独并没有令老太太的生活质量下降,相反,一个人独处的她仍然活得有滋有味。虽然有餐厅,但玛丽安娜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按说九旬老人,饮食起居应该都有专人照顾,但这个要强的德国老太太只要能自己解决的事情绝不会依赖他人。她每日仅去餐厅吃一顿饭,早餐和晚餐都自己动手。


记得她88岁那年,我和一位朋友到养老院看她,当她得知我们住在慕尼黑某大街时,她说那条路她非常熟悉,便执意要开车送我们俩回住处,这是我最后一次享受她的座驾,当时很是吃惊一位88岁的老太太还能这么自如敏捷地自驾!

2015年夏天,当我和儿子赶到养老院看她时,已是下午4点左右,她摆上讲究的餐具,为我们准备了“午咖”(咖啡和甜点)。享用完“午咖”后,她又端出为我们准备的德式晚餐。虽然只有面包、黄油、火腿等“干货”,但精致的酒杯所散发出的开胃酒香味,质量上乘的餐盘配上的食物,无不向我们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她对生活始终表现出的激情与热爱。


更令我感动的是,她竟主动要我将旅游一周的脏衣服拿到她的家里去洗。当洗好后她帮着我一同晾晒时,只见当时已92岁高龄的她把我已经晾出去的衣服又重新抖了数下,直至完全平整了才用衣夹整齐地夹住两边。微小的生活细节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向人们诠释着她独立的生活观。


2015年玛丽安娜帮作者晾晒衣服


2017年夏天我到养老院看她,上下电梯时我总会下意识地搀扶住她,而这时她会很自然地推开我的手,靠自己小心翼翼地行走。

上图:2017年夏,作者给玛丽安娜看手机图片

下图:2017年夏季,一袭白装的玛丽安娜,脖子上挂着作者送她的贝壳项链和陶瓷项链


六、离别


从上世纪的1978年开始与德语打交道,结识了形形色色的德国人,但能让我时刻牵肠挂肚的,玛丽安娜似乎是唯一。几十年的情感令我和这个乐观独立的老人早就有了超越友谊的亲情。我曾经在2016年的母亲节之际把玛丽安娜点滴的生活细节写了出来,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我对这位德国母亲的敬意,尽管她没有生育过子女,但在我心目中她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还清晰地记得2017年夏天她一袭清爽的白色衣服和我们聊天的情景,每一次告别都像是永别!老人很淡定地告诉我和先生,她给养老院办公室留下了我们的联系方式,就是希望如果她不在了我们还能知晓她的信息。我当时鼻子有些发酸,但仍然坚定地相信下一次的造访依旧能看到她的奕奕神采,听到她的爽朗笑声。


可惜已经没有了下次!


2018年7月底,我和先生作为她的中国朋友,在慕尼黑英国公园附近的墓地出席了她的葬礼。主持人在悼词中特意提到了“玛丽安娜的中国朋友”也来为她送行。简单的追思会上送葬者每人获得一块小小的石头以作为一种对逝者的念想。

在玛丽安娜的葬礼上,送葬者获得一颗石头,以此留下对逝者的一份思念


玛丽安娜——这位与我保持了32年友谊、能让我体味友情、感受母爱的人,这位虽然沟壑纵横般的皱纹早已爬上脸庞,但依然优雅美丽的民间友谊使者,将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