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相互借鉴与经验共享,为收集展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了迎接2019年即将召开的第二次机制会议,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举办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光影中德”系列故事
主题为“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的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活跃在中德之间的广大摄影爱好者及所有热心中德人文交流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征稿期间,我中心共收到来自中德两国96位投稿人(含投稿单位)的271幅摄影作品。而每一幅(组)作品都隐藏着或激情澎湃或深刻感人或温暖坚定或泪水欢颜的 “光影中德”故事,让他们一起跟随着摄影人的镜头与文字,探寻光影之瞬的心声。
接下来,一起欣赏,“光影中德”系列故事第10篇。
“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二等奖
网络人气奖
作者:房强
参赛作品:《直把他乡作故乡》
柏林世界公园内的中国公园“得月园”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园。圆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团圆和美满,同时也象征着东西德国的统一。“月是故乡明”,身在异乡的中国游子来到这里,萦绕在心头的却是那抹动人的乡愁。
——2018.4.15 德国 柏林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来柏林工作以后第二年的冬日,一位微友发了一组中国园林照片。当时我问她是否已经回国?她笑答,这是位于柏林“世界公园”内的一座中式园林“得月园”。没想到,在自己生活的这座异国城市还有一座这么漂亮的中国园林,真正的孤陋寡闻了。
当年阳春三月,艳阳高照,恰逢樱花节,便与家人携手同游。直至来到得月园,方知这座园林与家乡的“纵棹园”非常相像。是的,家乡风物已烙在了游子的心头,以致我初见柏林得月园时便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我的老家位于江苏扬州所辖的一个小县城—宝应。城虽不大,但却历史悠久,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印象最深,也让我很是自豪的是城名曾出现在《马可波罗游记》和《射雕英雄传》里。记得小时候,每当家里有外地来的亲戚时,我便会带他们去当时县城里唯一的公园“纵棹园”游玩。那个如今看来不大的园林承载了我太多童年的欢乐。那时,我会略带骄傲地问他们,“纵棹园很大很漂亮吧?”见多识广的亲戚看着眼前这个小孩,只是含笑点点头。现在想来,当初的我是怎样的稚气。后来的我从家乡小城来到省城读书、继而去京城工作,再而赴德国首都工作。这一路走来,看的风景多了不少,但我知道,纵棹园始终在我心里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纵棹园是我与中国园林建筑最初的美学接触,也为我打下了中国文化烙印的那层底色。
兴建得月园是柏林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关系中的合作项目之一。得月园竣工于千禧年,占地约三公顷,成为欧洲所建的规模最大的中国园林。其设计者参照了中国文人私家园林的样式,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得月园莫名熟悉和亲近的原因。家乡的纵棹园就是一座私家园林,它的主人是清代康熙年间进士乔莱。当年乔莱官场失意归隐家乡后修建的这座园林,也是当时文人墨客驻足流连、交流唱和的场所。可以这样说,文人情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因此中国的园林设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印记,以至于无论在世界何处,中国人只要看到中式园林建筑,就为自己漂泊的心灵找到了归宿。而对于那些柏林当地人来说,这座园林便是他们与远东神秘中国文化的最初邂逅,喜欢上了中国园林,便又会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他们对中国文化敞开心扉,置身在这所园林中就能慢慢体会到内含其中的中国文化。我想,这也就是国与国之间人文交流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附参赛遗珠
作品一:
跃动的勃兰登堡门 | 房强
摄于Berlin/Deutschland
摄于柏林灯光节期间,运用了变焦推拉技法,表现了胜利女神马车的跃动感。
作品二:
梦幻城堡 | 房强
摄于Bayern/Deutschland
雪后的新天鹅城堡,如梦如幻。
作品三:
柏林狂欢节上的观景人 | 房强
摄于Berlin/Deutschland
柏林多元文化狂欢节上,各色人群欢聚在一起。观景人此刻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作品四:
教堂、游船和光 | 房强
摄于Berlin/Deutschland
夜幕下,远处的柏林大教堂和桥下的游船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光怪陆离的画面
作者:房强,任职于驻德大使馆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