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德 | 他乡遇故乡

发布时间:2019-03-14浏览次数:211

编者

自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在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人文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相互借鉴与经验共享,为收集展示中德人文交流领域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为了迎接2019年即将召开的第二次机制会议,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举办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光影中德”系列故事

主题为“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的首届“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活跃在中德之间的广大摄影爱好者及所有热心中德人文交流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征稿期间,我中心共收到来自中德两国96位投稿人(含投稿单位)的271幅摄影作品。而每一幅(组)作品都隐藏着或激情澎湃或深刻感人或温暖坚定或泪水欢颜的 “光影中德”故事,让他们一起跟随着摄影人的镜头与文字,探寻光影之瞬的心声。


接下来,一起欣赏,“光影中德”系列故事第11篇。


“以镜头光影,展现中德人文交流”摄影大赛


作者:黄天宇

参赛作品:《他乡遇故乡》

a


b




位于德国波鸿的鲁尔大学内的中式园林“潜园”象征着中德两国的友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许多德国游客与学生慕名而来,刹那间仿佛自己身处大陆另一端的神秘国度。


——2017.6 德国 波鸿


黄天宇

《他乡遇故乡》


“他乡遇故乡”这组照片是因为摄影课程《风景肖像照》( Landschaft als Portrait)作业的缘故第二次前往德国波鸿拍摄了这组相片。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通常意义上的肖像摄影着力于展示自然人的外貌形象特点,通过图像特征能轻易辨认肖像的主体。而自然环境的纹路肌理却很难通过摄影语言准确而清晰的向观众描述其具体内容信息。正好比我给你看一张雪山的照片,你却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哪里,欧洲?亚洲?或者美洲?仔细回想你可能也很难记得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与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轮廓的准确的区别。此时也许人造景观则是定义与区分自然风光地理属性的最好载体。但对照地理人文特征拍摄风光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于是乎我想深入表达在这传统的西方审美建筑语境下,相同自然环境下不一样的人造景观特征,希望通过摄影语言模糊掉风光摄影的地理空间的摄影确认。

也许对于每一位身处异乡的人而言,第一次到访德国潜园都会感受到深刻且熟悉的感觉。虽然我并非出生于江南,但江南园林的山水艺术和巧思布景就算远在德国也瞬间把人拉回千里以外的东方土地。同时也是让我身处异国他乡之地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个空间的关联,从而发现他乡与故乡的相遇,相知,有趣变化。


墙外茂盛的森林与中式园林的景观构思格格不入,砖瓦飞檐切割出两个时空。

匆忙的游客,躲在树荫下乘凉聊天,也许不会知道他们是特意赶来的游客,亦或者只是恰巧匆匆经过好奇的路人。但他们已经不知不觉中身处于东方的意境之中。也许它是一座园林,一顿火锅,一场春晚,或者只是一瓶老干妈。


背水一战的留学生,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五万人口不到的小镇,两点一线的日子,差不多就是前些年魏玛留学之旅的全部。相对于国内的热闹和繁荣,德国的安静平和让独处的人感到安适自在。留学生活对于磨炼与自己相处,并且学会如何开解自我很有帮助。也许是走入陌生环境的关系,刚开始一段日子的深夜总会翻来覆去,思前想后,因为不知道何时能通过语言考试,何时能毕业,而毕业后,我到哪里去。我很快地就适应了留学生的生活,你知道的,就是那种生活,需要自己推着自己向前走的生活。需要主动的申请学校,联系教授,安排课程,甚至找房的生活,这对于刚离开国内学校习惯被动安排的我是很难接受的,尽管我也很快适应了下来。主动是出国读书,或者说走出舒适圈该有的基本态度。


虽然许多人因为不同急切地目的远赴德国学习或工作,又或者最终因为不同原因离开。但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所期待,从这片土地得到什么,可能是名校的毕业证书、可能是更高的报酬和更好看的履历、亦或是物美价廉的免税商品、又或者是朋友圈里的几张著名景点的游客照片。我也相信,这段德国之旅能让来到这里的人勾选人生梦想计划表的某几个选项。我不禁思考,对于自豪于效率速度的国人而言,慢节奏的生活体验,是不是更加珍贵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那些街头演奏的艺人、车站胖的已经飞不起来的鸽子、以及这座藏在波鸿植物园内的潜园,一下子就有了意义。


按下快门,好奇心得到了填满。记录下这个画面,也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所有的声光影像都会浮现出来格外清晰。树,砖瓦,天光。

你走过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他的相通之处,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一条街道里,每一航班、火车或轮船中、每时每分每秒都在进行时的活动与互动、行走在中德之间的你我他,其实都是交流的一部分。身处德国的我们,每天都在一定的层面上、以各种各种的方式给身边的人分享着我们的生活、看法,尤其是在小城里,更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我们一类人的形象。我们是哪一类人呢?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姓名。或者我们是一群拥有相同属性的亚裔留学生。又或者我们在德国人眼中其实就是中国人或者中国的一部分。正好比这座潜园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也许按照它的地理属性应该是属于德国的一部分,但外部特征已经决定了它来自中国的东方美学。这也是我这组风光肖像照想表达的命题,也许很难有观众分辨出,这是在德国的一座中式园林,不是吗?


当我回头看两年前的这次拍摄,或者说回想这段留学旅程。我忘记了语言不通的尴尬处境,忘记了长途飞行的疲惫,忘记了难以适应的德国食物,我记得的都是路上的欢笑和同行的温暖。我很庆幸,两年多的时间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景色,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结交了有趣积极的同路人,而我并没有改变太多。希望再过几年,我还记得波鸿潜园下午炽烈的阳光,以及魏玛小镇大街上每个人脸上写满希望的笑容。



作者简介

黄天宇,湖南长沙

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 / 视觉传达与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