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在科隆修文物——中德联合皮影修复志愿活动的一天

发布时间:2021-09-04浏览次数:23

德国7月份的特大洪灾损失惨重。洪水过后的淤泥,掩埋了德国汉学家克里斯蒂安·瑞德尔(Christian Riedel)博士数十年收藏的几千件中国皮影作品及大量珍贵资料。为了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皮影修复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一名志愿者,亲自参与抢救文物的一天,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惊喜与感动。

 

8月31日,天气阴转晴,皮影修复活动第二日。我们一大早搭车来到科隆修复中心LVR,组织修复活动的专家们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早餐和暖暖的姜枣茶。简单寒暄后,大家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皮影藏品已在瑞德尔博士地下室的淤泥中浸泡多天,受损程度参差不齐。我们首先处理了皮质比较薄的藏品。看着眼前的皮影作品,我们感到无比心痛。原本精雕细琢、灵活轻盈的皮影,由于长时间的泥水浸泡,已经粘连在一起,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和灵动。

  

 

皮影的镂空雕刻格外细致繁琐,每一片的分离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清水、镊子、刷子,以及你丰富的想象力,让每一个道具及场景复原。过水清洗也是个精细活,一不小心就可能把表面的皮革刷走,从而加大后续保存的难度。

 

  

每成功分离出一片皮影,大家都是一阵欢呼。皮影原本精妙绝伦的雕刻,甚至让德国修复人员都惊叹不已。

  

  

将最后一片薄薄的皮影规整后,上午的初步清洁工作算是大功告成。那一刻,看到活灵活现的皮影戏道具,真的是成就感满满!中午时分,阴霾了几日的天气已然放晴,享受着阳光和美味的午餐,我们对下午的清理活动更是信心满满。

 

下午修复的新一批皮影作品皮质较厚,修复专家让我们改用水枪及小刷子,轻微地冲刷表面的淤泥。相比于上午繁琐的拼接工作,在场的志愿者们纷纷觉得这个清洗过程实在是太解压了。

 

  

很多时候,大家都静静地拿着毛刷清扫,就像抚摸最珍贵的宝贝那般,看着它们退去黑黄的淤泥,露出原本的颜色。每一片皮影都像一只带给你惊喜的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洗净泥沙的它们,是如此地缤纷与鲜活。

 

  

清洗过后,我们用垫板吸附皮质表面上水分。等待它们自然风干后,即将进行后续更专业的皮革上色及维护工作。

 

  

傍晚,组织活动的修复专家们又从博士家里带来新一批待抢救的皮影藏品,看来修复任务仍十分艰巨。

 


期待有条件的小伙伴们积极参与,点击链接填写志愿者报名表: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EtYr5UrH6VTj0h1mfukhJ8Wd_ZNIuhoLEJvFqVR2d1Sw28w/viewform

 

由于皮革开始发霉腐烂,修复活动刻不容缓,若是能及早抢救,就会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虽然皮影的色彩在洪水的浸泡下变得斑驳,但是我们相信,修复后的它们一定会重新散发出光彩。终会有一天,你与它们在博物馆相见,它一定会开心地告诉你,自己的故事有多么精彩与漫长。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道德经,欧洲时报德国版实习记者孙欣冉、吴惠雅摄影报道,2021年9月2日。

编辑:霍愿

审核: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