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大图

再见,默克尔 | 对华关系:从“价值观外交”到“务实外交”

发布时间:2021-09-19浏览次数:1157

自默克尔上任来,中德关系经历了低谷、回暖、迅速发展等阶段。默克尔的对华政策也由带着所谓理想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外交”一步步转变,走向“务实外交”。她与中方高层频繁互动,前后共12次来华访问,成为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为推动双边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默克尔退出执政舞台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她治下的德国对华关系。

 

“价值观外交”下的紧张关系

(2005-2009)

 

在默克尔执政的第一个任期内,她的对华政策打上了鲜明的西方价值观烙印。当然,往届政府的对华政策里也不乏所谓“人权”和“民主”的字眼,价值观的讨论其实一直是横亘在西方世界的中国主题。

 

但默克尔把价值观上升到了政府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她在2005年11月30日的《施政声明》里写道:“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欧洲政策建立在价值观之上,这是德国的利益政策。”这样强硬地推崇价值观外交在联邦德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默克尔看来,西方的道义已经不应该仅仅存在于维系盟友间的关系,而应该成为一种所有国家都履行的所谓“普世价值”,成为她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伙伴的一把标尺。

 

Foto:© Fritz Reiss/ Picture Alliance

 

默克尔在2006年第一次访华时就充满了对“人权”的强调,她声称人权是不可剥夺的权利,人权和法治的对话甚至被安排在了经贸往来的议题之前。此外她还表示中国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随后一年的访华行程中,她又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继续呼吁“人权”。

 

2007年9月,默克尔甚至在总理府会见了十四世达赖。中方对此提出严正抗议,随即中断和德国的法治国家和人权对话并拒绝联邦财长访华。

 

中国驻德大使馆发表声明称,“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严重损害了中德关系。”而默克尔却表示:“我是德国总理,我有权决定在哪里和谁见面,不会因为对华贸易关系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让步。”此种举动也直接让德中关系降至冰点。

 

这种带着作秀性质的举动也被当时的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斥为“橱窗政治”。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也指出,默克尔之所以敢于突破底线会见达赖,就是要把自己与从阿登纳到科尔,再到施罗德的德国政治家们区别开来。

 

默克尔上台大行“价值观外交”,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在德国政坛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对新兴崛起国家的一种恐惧,尤其是中国。

 

她担忧西方构建的国际秩序因为中国的崛起而遭到威胁,实际是一种带着“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因此她才会迫切地希望用西方的价值观去改变中国,这无疑是一种带着“霸权”性质的要求,严重损害了德中关系,并且给德国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失,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中德关系“回暖期”

(2009-2013)

 

第二个任期伊始,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压力下,默克尔不得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德方再次强调承认中方关于西藏问题的原则,而默克尔本人也拒绝了达赖的后续来访,两国关系逐渐回暖。

 

2009年,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德国从中国进口贸易额达到567亿欧元。2010年7月,默克尔第四次访华,签订了《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决定提升中德战略对话级别,同时建立能源和环境合作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再次回归以经贸为主线的语境之中。

  

 

2011年,中德建立政府磋商机制,这是中国首次同外国政府建立此类机制。2011年6月27至28日,第一届中德政府间磋商会议在柏林召开。默克尔和中方都希望,通过定期展开政府间磋商来加强双边经贸联系。此外,双方还将双边战略对话由副部长级升格为部长级。


 

 

2012年,默克尔两次访华,进一步促进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强调要与中国加强双边投资,在经济问题上与中国紧密合作。2013年中德间又建立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为中德企业间的沟通合作搭建了平台。

 

在默克尔的第二个任期内,经贸往来成为了双边关系的主旋律,而“人权问题”已经成为默克尔每次访华时的边缘话题。由此可见,默克尔的所谓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外交”已经向现实的利益“屈服”,中德关系的发展走向一条务实之路。

 

但是,我们还应理性地认识到,这一阶段只是德国对华“以商促变”政策的回归。德国并未放弃用价值观改变中国的意图。当时的德国外长基多·威斯特维勒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就表示:“经济的往来会为一个国家带来自由的思想,财富的积累会带来更多教育,而教育带来启蒙。”

 

双边合作全面开花

(2013-2017)

 

第三个任期内,默克尔继续保持了友好的对华关系,良好的经贸关系依然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同默克尔就中德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德关系发展进一步确定了方向。德国也成为唯一一个与中国建立全方位关系的欧洲国家。

 

两国还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定期举行高级别财金对话。2015年6月29日,德国签约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2016年,中国首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1512.9亿美元。

 

这五年是中德双边合作全面开花的时期。在科技创新领域,德国的高新技术和中国发展现代化需求之间建立互补关系。2014年10月举行的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达成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确定,两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创新伙伴关系。2015年,两国共同举办“中德创新合作年”。2017年6月,两国共同举办“中德论坛——共塑创新”。

 

图:© 新华社

 

在文化领域,2013年5月两国共同宣布“2013/2014中德语言年”开幕。2014年7月,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天坛会见出席中德语言年闭幕式活动的两国青少年代表。2015年5月至9月,“中国8”当代艺术展在德国举行。2016年3月,两国元首在北京为2016“中德青少年交流年”开幕。

 

同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德外长施泰因迈尔共同在汉堡出席交流年闭幕式。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正式启动。2017年9-10月,德国在华举办“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展览。2017年,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中国在德国举办“今日中国”系列高水平文化活动250余场,吸引约96.6万德民众参与。

 

 

在教育领域,2013年至2014年,两国在对方国家互办语言年。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与德国教研部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全面升级两国在教育和科学交流的联合意向性声明》。10月,中国教育部与德国教研部签署《关于支持中德两国高校开展可持续创新科研合作的联合声明》。

 

中国工信部与德经济与能源部签署《关于中国作为2015年汉诺威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合作伙伴国的联合声明》。2017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同来访的加布里尔副总理兼外长共同启动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并出席机制首次会议。

 

在军事领域,两国首次卫勤实兵联合演习于2016年10月中下旬在重庆举行,系中国同欧盟主要成员国首次在华举行实兵演练。

 

 

“伙伴”与“对手” 未来何去何从

(2017-2021)

  

随着中国的崛起,经济实力的增强,德方意识到无法对中国实行“以商促变”,经贸的往来无法向东方大国输送德国的西方价值观。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暴发、中美贸易争端等背景之下,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德国乃至欧盟对华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动向。

 

一方面,默克尔在中美贸易战中没有选边站队,而是一边维系跨大西洋联盟关系,一边维持和中国的经贸联系。自2016年来,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默克尔也积极在德国任职欧盟轮值主席国时推动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并将该协定视为重要政治遗产。

 

 

在疫情背景下,中德间继续保持了政府间磋商会议,2021年4月,双方在线上举行第六届政府磋商会议。默克尔和李克强总理在利用好中德“快速通道”和加强抗疫合作等等方面达成共识。中德两国都愿意一起在新冠疫情这场人类浩劫中共同承担国际责任。

 

 

另一方面,随着默克尔离任日期渐进,政坛影响力开始减弱,加之欧洲和德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对美依赖,德国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冷战思维回潮,主张对华强硬的声音时有出现。特别是所谓“中国是德国和欧盟在经济科技与全球问题中的伙伴、竞争者,制度层面上的对手”的定位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必须指出,中欧、中德和则两利,对抗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损害双方利益。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欧洲议会“冻结”关于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有关讨论时所说,我们有发展中欧关系的诚意,也会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制裁对抗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相处之道,对话合作才是正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欧方应该立即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放弃对抗性做法,通过对话沟通,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欧关系克服当前的困难,重回对话合作的正确轨道。

 

默克尔今年5月以视频形式出席德国联邦议院基民盟和基社盟党团的一场会议时表示,德国完全希望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好的发展、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同时也希望中国能够继续紧密融入多边秩序。

 

她表示,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世贸组织改革还是其它全球性问题,如果选择抛开中国,或者与中国对着干,那么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她强调,在多边主义领域,中国所宣示的“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令人振奋的信号。

 

2022年就是中德建交50周年,也是新一届德国政府执政的开局之年。维护中德关系稳定,保持良性互动是两国有识之士共同的愿望。少了默克尔的德国政府将如何施展外交方略,中德关系发展何去何从,让我们共同关注。

 

  

  

资料来源:

微信公众号:人民网德语视界,2021年9月17日,

实习生袁敏讷、王如影对本文亦有贡献

Quellen:

中国外交部

Huang, Ying, Die Chinapolitik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nach der Wiedervereinigung, Ein Balanceakt zwischen Werten und Interessen, Bonn, Springer VS, 2019.

国懿:《利益与价值观博弈下的德国对华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

斯蒂凡·柯内琉斯:《默克尔传》,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http://german.cri.cn/1565/2010/07/14/1s140755.htm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10/11/c_1112772707_2.htm

https://www.deutschlandfunk.de/wir-machen-eine-werteorientierte-aussenpolitik.868.de.html?dram:article_id=219149

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6-06/16/content_25727376.htm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service/bulletin/regierungserklaerung-von-bundeskanzlerin-dr-angela-merkel-795782

 

 

编辑:陈惠兰

审核: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