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科普了一下在德国入行教师的正规途径,就是通过五年师范学习,然后再进行规培,通过了第二次国家考试即可成功上岸。
其实,在德国,非师范类的人员也是可以转行,进入国民基础教育系统里当老师的。
© www.zfsl.nrw.de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所教科目的师范生稀缺。这一点在理科类课程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德国理工科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一般都很抢手,而且起薪也不错,晋升空间很大,所以很多理工科的大学生都不是学习师范的,况且公职人员的死工资对这些潜力股来说,吸引力非常小。
相比起来,文科类的找工作比较艰难,所以进入学校当老师,成为公务员,旱涝保收就成为了很多文科师范生的终极梦想。
时间一长,这种不平衡就造成了各个州的理科类课程的老师奇缺。
正因为如此,在招不到理工科类老师的时候,教育局是会面向社会招收非师范类的人员,然后再进行师范类的改装和培训。
目前这一政策在巴伐利亚、巴符等州都有开展,但是执行力度最大的还是北威州。
© OZ-Archiv/phalanx
在北威州,几乎学校开设的所有三十多种科目都有可能面向社会招收非师范类人员。
不过,这也是有很大限制的。
首先,如果针对某一职位的申请者里有师范类的人员,无论好坏,都必须录取师范类的申请者。
其次,某一职位开放非师范类的申请通道是需要教育局法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审核的。如果统计数据显示,就业市场上该学科的师范类人员有剩余,基本上也是很难获得批准对非师范类人员进行招聘的。
第三,德国中学的老师基本上都要求有两门教学科目以及硕士文凭。非师范类的老师一般都只学过一个专业。也有两个专业的,但是不一定所学的两个专业都是学校的授课科目。
因此,非师范生入行也确实是不容易的。
© www.nordstadtblogger.de
如果一个非师范生排除万难,真地拿到了最后的职位,那么ta还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种,ta入职后参加为期一年的规培,和其他实习老师的一样,只不过时间短半年,没有最后的考试要求。一年的培训结束以后就会拿到无限期的工作合同。
这样培训出来的老师一般只允许教一门课。如果是本科文凭,工资等级划分为第10或11级。如果有研究生文凭,工资则划分为第11级或12级。
第二种,如果大学时学习了两个专业,也恰好两个都是学校授课科目,那么可以申请进行正常的规培。只不过在18个月的规培前,需要参加为期半年的教育学的学习和考试。
所有的这些培训结束以后,和其他实习老师一样,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上岸,然后获得公务员资格,工资会被评定为第12级或13级。
这里提到的这两种非师范生入行的旁门左道原则上只在北威州有用,去到其他州基本上第二种方法就完全没戏了,第一种还有可能被大部分州所接受。
当然,非师范类人员入职当老师,不仅能带来业内最新的资讯和前沿信息,还能让学生受教于老师丰富的个人经验。毕竟师范生基本都是大学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的,而且大学里学习的两个专业在同等的学分条件下都不精,没有只攻读一个专业的学生学得深。
不过,为了避免经常出现这种招非师范类人员的情况,北威州也做了积极的努力,比如提高教师待遇,缩短学校内非必要的官僚主义的工作等等,以此来增强理工类学科对年轻的大学生的吸引力。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公务员、教育高级参议。2022年起进入多特蒙德教师培训中心担任汉语学科带头人,负责北威州汉语教师培训和第二次国家考试工作。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