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德国学生在同济 | 金发碧眼洋支教,行走中德志愿者

发布时间:2019-04-28浏览次数:427

人物介绍

 伊莎贝


伊莎贝(Isabella Schrembs),毕业于慕尼黑大学文学与语言学系,毕业后获得慕尼黑大学奖学金,在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汉语。

// 视频介绍


1
与中国的缘分

CDGKA:你是如何与中文结缘、与中国结缘的呢?

伊莎贝:我对语言十分感兴趣,大学主修的是文学和语言学。我学过法语、俄罗斯语、英语、西班牙语,但是中文跟这些语言不同,它不管是字形还是发音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学习中文。出于对中文的好奇,我经过许可后,在慕尼黑大学中文系旁听。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我逐渐了解了一些中国文化和历史故事。为了切切实实的提高我的中文水平,也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我申请了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奖学金,来到了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CDGKA:可以跟我们介绍你的中文启蒙老师吗?

伊莎贝:我的老师任职于慕尼黑大学中文系,来自北京,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讲课十分有趣,他会和我们画出来,汉字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这让我很着迷,还会从字源出发给我们讲解每个字的来源和含义,比如“休”这个字就表示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意为休息。中文与西方文字不同,它是象形文字,这种差别和老师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中文真的很有趣。

CDGKA:你是如何学习中文的呢?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伊莎贝: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坚持,不能轻言放弃,学习一门外语需要强大的自信心。当然,还要抓住每个和当地人交流的机会。通过不停的交流,对话来提高水平。比如我到了同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不但可以增加知识(茶艺,穿汉服,练习功夫等等),还可以交很多朋友们。语言学习,不能只是在教室里,桌子上自习。世界上有怎么多有意思的东西,要从自己的爱好着手,从行动中学习。比如说,我喜欢去剧院看歌剧,甚至可以用京剧,也能练习我的听力。

2
在同济的时光

CDGKA:决定来中国学习中文后,是如何选择学校的呢?

伊莎贝:一方面,在慕尼黑刚开始学习中文时,我的老师曾经提到同济的历史,最初是由德国人建立的同济德文医学堂,而且和德国的交流合作十分密切,这让我对同济有了一种亲切感,在选择学校时就希望来同济大学。另一方面,我很喜欢上海这个城市。2015年,我曾和母亲一起来中国旅游,当时我还是只是会很简单的汉语,但是我并不想和一群外国人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而是我自己做了攻略,我们游历了北京、西安、成都、上海这些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是那么吸引人,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和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现代化与历史感并存,让我十分着迷。我们去了一些偏远地区,我们不仅仅感受大城市的繁华,还想与中国小城镇亲密接触,我们去过阳朔,平安小米村等等,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大好河山。

而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上海了,陆家嘴的高楼大厦,外滩的万国建筑群,田子坊的弄堂,又繁华又有人情味,上海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让我十分惊讶,那时候我就知道,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再踏上这片土地。

而且,我非常庆幸我选择了同济,这里的活动丰富多彩,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尽可能的参加。有趣好玩且深具教育意义。我也万分感激,同济给了我这么多机会,让我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尽情发挥。在这里,我与很多院系的老师们相识相知,天气降温了,宿馆阿姨会关照我多穿件衣服,食堂的叔叔阿姨们会问我合不合口味,不知不觉在这里已经生活学习了快两年的时光,同济真的已经变我的新家。

CDGKA:我们了解到,你在同济学习汉语时,还去云南支教了2个星期,可以给我们讲一讲这一段经历吗?

伊莎贝:上个学期因为我获得了学习成绩优秀奖,留学生办公室联系我是否愿意支教,有三个地方可供选择——李庄(在四川省),团结和元谋(在云南省)。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我马上就提交了申请。在上海,人们对于外国人比较习以为常。我们很少有机会与当地人深入沟通,支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也想看看中国其他地方的雄伟壮丽,走进中国农村,去感受乡镇生活,我很想去亲身经历一番。因为云南的四季如春是很有名的,我选择了云南团结作为我的支教目的地。有很多同学们申请,最后可以得到这个机会我特别开心。

CDGKA:你是否有过支教或者义工的经历呢?

伊莎贝:从小的教育让我成为了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觉得,人生之路可以作为志愿者是特别有意义的。我来了同济,立刻加入了国际学生社团(ISA)的志愿者群。我们每个月两次会在上海闵行区的幼儿园当英文老师。那儿有很多工厂,一些打工者的孩子们在这里上幼儿园,有着似乎不太确定的未来。虽然身处上海,却鲜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或去感受上海的丰富多彩生活。还有,我参加了“明亮星家”,照顾失明的孩子们。也会到中学,为高中生们介绍欧洲的生活,让他们了解欧洲的文化。我希望我的志愿之行,可以带给这些孩子们更多的快乐和多元文化。

CDGKA: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在云南团结的支教生活吗?

伊莎贝:在完成了一些必要的手续后,我们从上海搭乘飞机抵达大理,再转车到了云龙县,最后才到了团结。在这里,有中学校长和一位同样来自同济大学的志愿者亲切的接待。这里的孩子们特别单纯,他们会问我很多问题,也很希望跟我谈话聊天。这里没有外国老师,有的同学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看见了外国人;有的同学说,以前虽然见过外国人,却从未交流过。他们对于我的一切都很好奇,会盯着我的眼睛,摸一摸我的头发,问我“是不是每一个德国人的眼睛都是蓝色的呀?为什么我们的头发颜色不一样”等等问题。



支教的两周里,我每天都很忙碌,工作日里排满了课,在这里,我不仅教授英文,还有音乐课,体育课。每天在备课,上课,写工作总结中度过。周末,我还会准备讲座,和师生们分享来自德国的点点滴滴。虽然这里很少高新科技,生活不如大城市那么便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温存,我还深深迷恋上了云南的山,海,空气,星斗。


CDGKA:支教生活里,有哪些特别难忘的经历吗?

伊莎贝:说实话,两周的时间非常快,最特别的经历是,我去学生家家访,和他们聊天,吃茶。还有,虽然仅仅两周,但是当地人很多人都认识我。有一次,我走在马路上散步,一位陌生的老太太走过来,亲切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她是一个我学生的奶奶,非常谢谢我给她的孙子带去了学习的热情。这里的人非常淳朴,热情,单纯。我临别前,一些师生们特别准备了表演,为我送行,说了很多鼓励我,赞美我的话,我们也一起跳了彝族的舞,还特别准备了礼物,在这个异国他乡的小镇上,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幸福!



3
对未来的憧憬

CDGKA: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准备继续留在上海吗?

伊莎贝:我可能会留在上海。我之前本来打算只在上海呆一年,但因为我太喜欢中国了,又自费继续在同济进行学习。目前我申请了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全球商务管理硕士(Master of Global Business Management,简称为MGBM),我希望能被录取。

CDGKA:您申请的研究生专业跟您之前的研究方向不同,是什么使您做出了这个改变呢?

伊莎贝:我原本打算在这边上完学之后回德国考研究生,以后做翻译,但现在我改变了想法。想申请MGBM,在这里,我会和中国人一起上课,想想就觉得很激动。还有,这里的学习气氛非常好,除了中国人,还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集聚在这里。课程内容很丰富,有国际企业管理以及中国经济概况等等。更让我期待的是,MGBM和全球余70所高校有交流与合作,包含圣加伦、哥本哈根、曼彻斯特、亚利桑那等,为学生了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同时,我觉得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想转到经管专业,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第二,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所以在这里学习经济管理是再适合不过了。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尝试一下新的领域。

CDGKA:很多在中国的德国人都会有一个中文名,您有中文名吗?

伊莎贝:我目前的中文名是我德语名的音译,就叫伊莎贝,但我也想取一个地道的中文名,不过现在还没考虑好。中文里有句话叫“人如其名”,毕竟名字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含着很复杂的意义和内涵,它也要跟我的性格相匹配,我还需要再好好琢磨一下,希望能取一个有内涵又好听的中文名字。


资料来源:
文字由陈惠兰,刘天慧整理
图片、视频由蔡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