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五四运动:留德学人的爱国主义壮歌

发布时间:2019-05-04浏览次数:732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留德学人掀起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这是留德学人的荣光。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 © 新华网

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策源地的孕育者为蔡元培。虽在莱比锡大学注册,蔡元培之前却在柏林驻留一年。以柏林大学为模板,以洪堡理念为参照,留德学人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把万马齐喑的旧式学堂改造成为百家争鸣的现代大学。蔡元培坚信,陈独秀“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且以《新青年》为支点可撬动学风整肃。在北大这一汪波澜不惊的池塘,旨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的《新青年》犹如天外突降的一枚陨石,以锐不可当之势掀起狂澜。青年毛泽东“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同时,蔡元培力邀李大钊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添置大批传播先进思想的图书报刊,北大图书馆焕然一新。中共早期领导人罗章龙认为,“蔡先生不聘请李大钊、陈独秀等到北大工作,那么共产党的活动就不会在北大开展;北大不会成为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不会成为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地方。”故而,毛泽东尊蔡元培为“夫子大人”。


《新青年》 © zgshige.com

1919年5月3日晚,北大校长蔡元培获悉,北洋政府一意孤行地签订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旋即召集罗家伦、傅斯年等北大学生代表。随后,北大学生在法科大礼堂开会,决议即刻联合京城各校游行示威。5月4日上午,北京13所大学学生代表在堂子胡同国立法政专门学校召开游行示威筹备会议,公推傅斯年为会议主席及游行总指挥,并委托罗家伦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该宣言打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等口号。午后2点30分,学生游行队伍高呼口号,向东交民巷的美国使馆进发。罗家伦、傅斯年等4名学生代表入使馆递交说帖,要求美国政府“于和平会议予吾中国以同情之援助”。使馆未允,队伍改道,遂引发火烧赵家楼。

“五四运动“激动了青年的内心,没落了北洋的气焰,动荡了社会上死的寂静”(傅斯年语)。最先给予评价的是北大文科德文门主任顾兆熊(孟余)。在5月9日《晨报》“评坛”专栏发表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中,这位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校友视铲除旧秩序、旧道德并建设新秩序、新道德的示威运动为“国民之精神的潮流”。在5月26日《每周评论》发表的《“五四运动”的精神》中,罗家伦率先提出“五四运动”概念,其折射的精神为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

从北大学生中选拔“学术和道德兼全者”,且为五四运动主将,由民族资本家穆藕初资助赴欧美留学,被时人谑称为学界的“五大臣出洋”。罗家伦便是五人之一。罗家伦入学北大时,作文被文学院院长胡适评为满分,但数学零分,最终由蔡元培拍板破格录取。1923年底,罗家伦从普林斯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转入柏林大学,怀抱“旁征侧挈,以求先博后专”的游学心态饱览群书,归国出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在中央大学,罗家伦提出“安定、充实、发展”的“六字”治校方针与“诚、朴、雄、伟”的“四字”学风。其就职演说《中央大学之使命》以德意志民族复兴为例,归纳三种伟大力量:政治的改革,军事的改革,民族文化的创立。“民族文化的创立,这种力量最伟大,其影响最普遍而深宏,其具体化的表现便靠冯波德(Wilhelm von Humboldt)创立的柏林大学,和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菲希特(Fichte)一般人对于德国民族精神再造的工作。”作为“德意志民族的灵魂”的代表,柏林大学“使全德意志民族在柏林大学所创造的一个民族文化之下潜移默化而成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个的组织”。基于此,罗家伦提出中央大学应当以“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本”。1941年6月,罗家伦辞中央大学校长之职。经陈布雷举荐,曾担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和交通部长的顾兆熊接任。


罗家伦 © baidu.com

傅斯年被胡适视作“北京大学的最优秀的学生”。1919年6月,傅斯年在济南参加山东官费出国留学考试,名列第二。因傅斯年为五四运动主将,不予录取。经山东省教育厅官员陈雪南力排众议,最终得以上榜。蔡元培书写陆游《初发夷陵》之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为其饯行。1923年6月,傅斯年由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转入柏林大学,与陈寅恪、俞大维同窗。抗战结束后,傅斯年出任北大署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其终身职务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所所长。“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句口头禅形象描绘傅斯年的新史学理念,源自德国兰克(Leopold von Ranke)的实证主义史学。“普鲁士国家史官”兰克执教柏林大学长达半个世纪。傅斯年留德期间便沉浸于兰克弟子所营造的学术氤氲。基于兰克史学理念,历史语言研究所得以成功发掘安阳殷墟。



傅斯年 © sohu.com

五四运动五周年纪念日之际,《晨报》发表《五四纪念爱国歌》,由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萧友梅谱写。是日,在北京青年会国民音乐大会,这位莱比锡王家音乐学院校友、莱比锡大学博士指挥该曲大合唱:老大古国见新气!国魂兮不死!壮哉此日!壮哉五四!自古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爱国主义是留德学人心中始终高高飘扬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堪作归国留德学人奏响的一曲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五四纪念爱国歌》 © zhaogepu.com


作者介绍

俞可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留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