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张" | 来来来,发贵宾卡了!

发布时间:2018-01-09浏览次数:255

2014年7月,埃森伯乐中学师生代表赴华参加了夏令营和中德语言年闭幕式,其中郎瑞同学用日记和手绘的形式全程实时记录了这次中国行,从一个德国中学生的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了这样一个令许多年轻人终生难忘的经历。回顾德国中学生日记连载《用正能量带你飞》题记,第一天。

来来来,发贵宾卡了!
第二天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现在我们已经正式地飞进了新时区,此时是上海时间的七点,也就是说,飞机还有三个多小时就要落地了。我旁边的美国咳嗽男想看我的机票,我把机票给了他,等我再拿回来的时候就成下面这个样子了:



到今天我也没有想通为什么会这样。而我旁边的那个女的又开始吃东西了,闻起来就像烧焦了的胶皮一样,于是我只好去前面找李曦和苏小蝶玩了。但是和她们说话也听不见,因为她们正聚精会神地画着飞机上难看的人,以此来娱乐自己。因为她们没有画我,所以我姑且认为这是她们对我相貌的认可。




在上海我们学校有一个伙伴学校,就是上海曹杨二中。这次我们将去拜访那里的师生,然后还有一个欢迎仪式。Tobias是他们学校的学生(他们都有德语名字,就和我们都有汉语名字一样)。我和他被选中了主持这次的欢迎仪式,并且筹划和排演舞台剧《哈姆雷特》。中方的同学表演原版的该剧,我们则表演现代穿越版的。而中方的同学可能排练了不止十次,而我们才排练了一次,还有好几个同学没有到场。中方的同学都是万能的亚洲人,而我们就只是我们,这唯一的一次排练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要是到时候真的怪我没有主持好,而且还把舞台剧表演砸了,然后观众们跃过路障来削我们,我们不得不逃离中国,用假的身份继续生活,并且余生只能做点儿黑市交易度日的话,那么实在对不起,我也没有办法了,只能帮你们成这样了。


当有的人在画其他难看的乘客时,有的人在享用着和袜子一个味道的零食,而我只能乖乖地去背我的主持词了(顺便说一下,都是中文的)。在飞机经过了几次闹心的颠簸之后,大约十点左右,我们降落在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去取行李的路上,至少有二十个从来没有见过欧洲人的中国人,瞪大眼睛看着我们。张老师以前跟我们说过,这些人有的喜欢和非亚洲人照相,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很特别。无所谓了,反正我们一会儿就会坐大巴车去酒店了,而且是博思大酒店哦。不过,取行李的时候我们多等了一下,苏小蝶的行李在传送带上耽误了一会儿。



在大巴车上,这次夏令营的组织方欢迎了我们,他们给我们介绍了我们的导游和在上海期间的志愿者。我们被分成了四个小队,每队十个学生、一个老师和一个志愿者,其中一个学生是组长:

我们组的志愿者自我介绍说她叫“Xiao Jianan”,但是我们可以叫她“Nana”。一共有两辆大巴车,一辆给1组和4组,一辆给3组和2组。我们和施毕磊老师他们组一辆车。在车上我们还认识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摄制组,他们准备拍摄一部关于中德交流的电视纪录片。


在车上还发了胸卡,上面标明我们是夏令营的营员。不过我觉得叫贵宾卡更酷一些,所以应该叫每个人都领到了贵宾卡。卡的背面写着我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走丢之类的),可以拨打的各种电话号码。另外还有一个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中德双语的姓名徽章:

(注:姓名徽章是译者在某宝做的)

车开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就停在了21层高的上海博思大酒店的停车场。我们把行李倒腾进大堂以后就开始分房间了。都是双人间,但是是分散在整个酒店的,所以没有哪个组是统一在同一层楼的。我和李芊娅在11楼的1109号房间。每个人都拿到一张房卡,然后大家就都消失在茫茫酒店里,各自去找自己的房间了。我们坐电梯上楼,李芊雅开了房门,我马上就做出了如下反应:


(注:德国酒店一般都不高不大,对于第一次出远门的十五六岁孩子来说,这一切非常高大上。)

后来我们发现在空调旁边的柜子里也有一个插座,所以李芊雅也可以在那里充她的手机。我们先没有把衣服全部都翻出来,因为现在我们得到大堂去吃饭了,而且我们在上海只呆四天,然后就要坐酷酷的高铁去北京了,所以没有必要把行李箱全部都打开。


在大堂我们听到了一个超级好的消息,酒店有免费的无线网络。当然,还是得先吃饭。餐厅里有很大很长的自助餐台,有很多看起来特别好吃的东西。李芊雅和我举着我们装得满满的盘子来到贝淑雅和杨婉仪她们那一桌。大家都拿了筷子,因为既然来了中国,就得试试怎么用。于是,杨婉仪便用筷子去碰碰运气,试着吃西瓜:

(敬请关注下集“好吃不如饺子,坐着不如倒着”)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高级公务员、教育参议。2013年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洪堡大学攻读语言教育学博士学位。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

下笔成“张”文章专栏列表
下笔成“张”| 说说德国学校的教材
下笔成“张” | 德国的教师是怎样炼成的?(上)
下笔成“张” | 德国的教师是怎样炼成的?(下)
下笔成“张”| 看《大国外交》 忆三次见到彭丽媛教授
下笔成“张” | 德国教师的工作时间
下笔成“张”| 通过十组单词了解德国大选
下笔成“张” | 德国学校的假期
下笔成“张” | 从硬币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1)
下笔成“张” | 跟着张老师感受汉语桥(1)
下笔成“张” | 跟着张老师感受汉语桥(2)
下笔成“张” | 跟着张老师感受汉语桥(3)
下笔成“张” | 跟着张老师感受汉语桥(4)
下笔成“张” |从硬币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2)

下笔成“张” | 谈谈德国的学制(1)

下笔成“张” | 谈谈德国的学制(2)

下笔成“张” | 别拿老师不当干部 – 说说德国的课堂纪律及惩罚

下笔成“张” | 谈谈德国的学制(3)

下笔成“张” |从硬币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2017(3)

下笔成“张” | 在德国,真的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下笔成“张” | 德国中学生日记连载《用正能量带你飞》题记

下笔成“张” | 低调!我们要去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