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张" | 《哈姆雷特》也能现编?

发布时间:2018-01-16浏览次数:303

2014年7月,埃森伯乐中学师生代表赴华参加了夏令营和中德语言年闭幕式,其中郎瑞同学用日记和手绘的形式全程实时记录了这次中国行,从一个德国中学生的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了这样一个令许多年轻人终生难忘的经历。回顾德国中学生日记连载《用正能量带你飞》题记,第一天,第二天(上),第二天(下)。

《哈姆雷特》也能现编?
第三天 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今天我们早饭吃得特别早,因为今天是我们和上海的伙伴学校见面的大日子。自助早餐的时候,男生们一开始就把东西几乎全部拿光了,其他人只能看看还剩下些什么。比起早餐吃什么,我其实更关心我的主持词。虽然我和Tobias之前已经练过几遍(通过微信),但是我还是觉得要记住不太容易。


早餐之后我们有十分钟的时间,回房间刷牙,然后以笔挺的白衬衣、黑裤子出现在酒店大堂----也有例外:

大巴车已经在酒店门口候着了。所有人上车以后,每个人都发了一个很奇怪的塑料雨披,以防下雨。

车子出发前往上海的学校了。途中领队老师们开始向大家收欧元,稍后他们会去帮我们把这些钱换成中国的货币----元。在车子要到达校园之前,魏安雅老师又和我过了一遍我的主持词。在学校门口的广场上站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学生热情地向我们招手,他们也穿着衬衫和黑裤子。草地上竖着一面很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写着:

穿过一个很大的操场,我们被领进了一幢方体建筑。里面有点儿像博物馆,陈列着学校的历史。但是我没有进去,因为我才刚到学校,我就被一个亚洲小姑娘拦住,她连拖带拉地把我带到院子里,然后用超赞的德语跟我说,她现在要带我去见Tobias,然后再串一遍主持词。顺便提一下,欢迎仪式十分钟后开始。


张老师跟我们说过,对待中国人要友好,要有礼貌,这样才不会显得粗鲁。所以我对这个一直在我旁边摇来晃去的女生说:“这个学校很大,我很喜欢”:


主教学楼也是那么大,而且有很多层。在上边的一层是大礼堂,已经嘈嘈杂杂地坐满了人,全是穿着白衬衣的中国人。(注:估计德国人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中国人的心情和我们第一次见到那么多老外应该一样吧。)

舞台上是一个很大的投影墙,上面写着今天要在这里举行两校校际合作的签约仪式。在舞台前面我终于见到了Tobias的真身。他给我准备了一套很修长的礼服,让我主持的时候穿。但是这套礼服应该是给芦笋腰定制的,不够我穿,所以我就只能穿着自己的衬衫和裤子了。

活动开始的时候,先由两个中国女生开场,然后双方校长互致问候,接着就轮到我们了。不过,我们不用背,可以读我们的主持词,这就简单多了。节目表演的中间,我们可以候场休息一下。


轮到我们学校的中文合唱团了。魏安雅老师接过话筒,她介绍了合唱团是怎么成立的,然后指挥合唱团唱了歌,接着她蹑手蹑脚地回到座位----但是,她没有把话筒还给我:


幸好我们可以把这个失误带过去,接下来中国的同学们就开始表演他们的哈姆雷特了。他们都穿着服装,戴着耳麦,德语说得一溜一溜的。之后就轮到我们了。光是戴耳麦就花了十五分钟,然后李芊雅、杨婉仪、李曦、万碧淑、慕洪涛、顾明达、石鸿业、海涛、保嘉祥和苏小蝶才开始表演。

表演的过程中,杨婉仪的耳麦突然坏了,全程听不见她说什么。石鸿业的耳麦也不行,每隔几分钟就会发出刺耳的声音,让全场集体颤抖一下。而且,几乎没有哪个人是按剧本来的,基本上都是现编台词。有一段,慕洪涛把整个台词都给忘了,情急之下顺口就说出了:


算好,现编的台词也能应景----后边的部分大家都把词给忘了,不过没有观众注意到。终于,这段舞台剧表演完了,效果比想象中的还要好,至少没有观众朝我们扔烂番茄之类的。


活动的最后是中方的同学和我们一起在魏安雅老师的指挥下合唱一首德语歌曲《Es tönen die Lieder(歌舞心弦)》。不过,中方的学生好像要比我们唱得好,因为我们也是在来这里的路上才知道要唱一首歌,而且这首歌我们也不认识。


魏安雅老师觉得我们唱得很不错,所以她临时起意要我们试着用轮唱的方式来演唱:

魏安雅老师这个人呢,是这么个情况:她总是陶醉于用音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大家得随时提醒她打住,否则她肯定没完了。


接着是两个中国人邀请司空佩岩校长和曹杨二中的校长上台签署合作协议,然后又邀请领队老师和主持人(我和Tobias)上台,领队老师们获赠剪纸画作为纪念,而Tobias和我则是获赠一个很酷的“友谊杯”:



(敬请关注下集“两元能干嘛?”)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毕业后在德国私立学校教授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汉语,并担任IB国际课程项目协调员。之后进入公立学校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现为联邦州高级公务员、教育参议。2013年起,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洪堡大学攻读语言教育学博士学位。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

下笔成“张”文章专栏列表
下笔成“张”| 说说德国学校的教材
下笔成“张” | 德国的教师是怎样炼成的?(上)
下笔成“张” | 德国的教师是怎样炼成的?(下)
下笔成“张”| 看《大国外交》 忆三次见到彭丽媛教授
下笔成“张” | 德国教师的工作时间
下笔成“张”| 通过十组单词了解德国大选
下笔成“张” | 德国学校的假期
下笔成“张” | 从硬币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1)
下笔成“张” | 跟着张老师感受汉语桥(1)
下笔成“张” | 跟着张老师感受汉语桥(2)
下笔成“张” | 跟着张老师感受汉语桥(3)
下笔成“张” | 跟着张老师感受汉语桥(4)
下笔成“张” |从硬币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2)

下笔成“张” | 谈谈德国的学制(1)

下笔成“张” | 谈谈德国的学制(2)

下笔成“张” | 别拿老师不当干部 – 说说德国的课堂纪律及惩罚

下笔成“张” | 谈谈德国的学制(3)

下笔成“张” |从硬币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2017(3)

下笔成“张” | 在德国,真的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下笔成“张” | 德国中学生日记连载《用正能量带你飞》题记

下笔成“张” | 低调!我们要去中国了!

下笔成“张” | 来来来,发贵宾卡了!

下笔成“张” | 好吃不如饺子,坐着不如倒着